阆中风俗习惯?
悠悠古城,阆苑仙境。提到阆中,脑海里浮现的是连绵的古建筑,浓郁的传统气息。这里是“春节老人”落下闳开创的“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有亮花鞋、春节老人赐福、春倌说春、张飞巡城、提灯会等独特罕见民俗。
这里四季温润,伏羲治春的传说世代传承。传统就是阆中的名片。 2013年11月,千年古城再添美誉。 在当地盛行的正月十六“游百病”传统习俗被列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阆中春节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春节文化再现的缩影祭拜年神:团年饭和三十夜,阆中习俗是在敬祖宗之前要敬天敬地敬年神,春节期间要结伴到二交寺、长青寺、武庙三圣殿拜祭年神伏羲。 春节老人赐福:春节期间,由身体康健的老人,装扮成春节先圣(春节老人)迎着鞭炮声在锣鼓声中游春,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寓意赐福。
做花灯、写春联、贴门神:春节前夕,阆中城乡不论寺庙和街院、农家,都有挂花灯迎春和家家户户写春联、贴门神的习俗,装点出吉祥兴旺的春节气息。 亮花鞋:正月初一,阆中所辖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老观称这一天为“女人场”。
女性穿上新衣花鞋,赶场上街,比赛谁的女红和鞋儿做得巧。 老观镇每年的“亮花鞋”文化活动搞得十分鲜活,城区商铺出售各式各样的花鞋成为春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游百病:据《阆中县志》记载,阆中正月十六游百病习俗历史悠久,传说这一天登高游走,就会将身上的病灾游掉,一年四季健康通泰。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阆中,是一座“活着的”古城,这里的春节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农历腊月初八这天,阆中的家家户户要用米、花生、腊肉、豆类、胡萝卜等不少于8样的食材,来熬香香的腊八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第一顿团圆饭就这样开始了。
阆中的历史文化?
阆中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阆中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古蜀道上钟灵毓秀的“巴蜀要冲”,是诗人眼中天造地设的“阆苑仙境”,是画圣吴道子笔下的“嘉陵第一江山”。
阆中,集山水之灵韵,得天地之独宠,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有说不尽的往日故事。
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阆中”便一直沿用至今。《说文解字》解释“阆,门高也”,阆中四面山形如高门,所以叫阆山;嘉陵江流经阆山,所以叫阆水;城在阆山阆水之中,所以叫“阆中”。
阆中古城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保存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被专家誉为“一部再现唐宋以来实物构成的编年史”。走进阆中古城,青瓦房、石板街,朴素典雅,大气优美;古民居古院落古街巷,古意盎然,相连成片,其中楼阁参差,花木掩映,廊亭错落,雕窗焕彩,形成一座充盈着川北民俗风情的大观园。
介绍阆中的欢迎词?
阆(làng)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5个街道,人口83万,其中城镇人口29万。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县、首批天府旅游名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多项殊荣。阆中又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美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阆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始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县史,历代王朝先后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清初也曾在此设省会长达20年之久。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近2平方公里,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拥有31处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0项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实物宝库。
阆中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在这里,诞生了人祖伏羲的母亲华胥、天文学家落下闳、尹氏陈氏两对兄弟状元等先贤圣哲。三国时期,蜀将张飞,在阆中镇守7年之久,留下了“忠义爱民”的千古佳话。道教、佛教、天主教、++教、+++教五大宗教和谐共存,三国文化、科举文化、春节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繁荣,被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典范”。
阆中风光旖旎、宜居宜游。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嘉陵江在此拐出了一道完美的S型大弯,留下最柔美的身段。自然的丰厚馈赠造就了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蟠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金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46%,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4%;拥有8座城市公园、16处广场绿地和20公里滨江生态景观走廊,城市建成区绿化率38.5%,多次跻身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之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阆中人民广场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阆中人民广场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