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

  唐初,国家曾在京师建立药园一所,用以栽培各种药物,占地三百亩。药园隶属于主管医疗和医学教育的太医署,并设置药园师职务,负责“以时种莳,收采诸药”,同时培训种植药材的专业技术人才。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翼方》中则扼要介绍了枸杞、牛膝、合欢、车前子、黄精、牛蒡、商陆、五加、甘菊、地黄等近20种常用中药种植方法。

  北宋嘉祐年间,本草学家苏颂著有《本草图经》,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重要本草著作。书中除详述每一药物的产地、生长环境、药材形态、品种鉴别及其他相关内容外,对部分药物亦同时简介其栽培要点,或提示某药为人家园圃所种,某药在某地多种之。四川自古为中药重要产区,不仅品种众多,名优特产道地药材也不少,附子即是其中之一。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彰明知县杨天惠,通过对该县附子生产实际的考察,写出调查报告性质的《彰明附子记》一文,比较系统地叙述了该县种植附子的具体地域、面积、产量,以及有关耕作、播种、管理、收采加工、品质鉴定等成套经验。

  元明及清,农书著作较多,如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群芳谱》;清代的《广群芳谱》《花镜》等,继续记载着有关药用植物的栽培内容,有的书还将药物栽培列为专卷,如《农桑辑要》列有“药草”门,《群芳谱》则列有“药谱”,表明对药用植物栽培的重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也记述了约180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其中部分可能是从老农老圃实地采访得来的。清代赵学敏、赵楷兄弟皆为医药学家,他们在所居养素园中曾 “区地一畦为栽药圃”。赵楷著有《百草镜》8卷,书中收载之药,有的即是他在养素园亲手莳栽的品种。赵学敏撰著《本草纲目拾遗》时,曾选用《百草镜》资料。他说:“草药为类最广,诸家所传亦不一其说,余终未敢深信,《百草镜》中收之最详。兹集间登一二者,以曾种园圃中试验。”说明养素园所栽的多为民间药,其栽种目的乃是实验研究。

我国最早进行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是?

菊花,中国秦朝已有人工种植菊花。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

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薏苡。薏苡(Coix lacryma-jobi L.)是禾本科、薏苡属植物。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与太平洋岛屿,世界的热带、亚热带、非洲、美洲的热湿地带均有种植或逸生。在中国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中药历史多少年?

中药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中药通常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中提取药效成分的药品,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式与西方草药医理有所不同。

在中国,中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发现并开发了众多的中药资源,形成了丰富的中药文化遗产。目前,中药在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医疗健康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得到了全球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药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药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我国最早进行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是,中国历史上的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