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中正做人的例子?
例:许衡不食梨、宰相肚里能撑船。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即使)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有教养的人家的)庭院里有果树,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时,(有教养的)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那是他家人的教化而所以像这样“。元世祖想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以自己有病(为理由)辞谢了。许衡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可以根据具体的点去找相关事例。
求关于自律的名人故事?
自律的名人故事
一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王阳明在庐陵的故事?
王阳明的《告谕庐陵父老子弟》(节选)
明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王阳明告别万山丛棘之中的贵州龙场驿,出任庐陵知县。在庐陵他首次把悟到的“道”付诸实践,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亲民爱民,为政不事威刑,唯以开导人心为本,取得不俗的治理政绩,深得庐陵士民的拥戴。
王阳明在庐陵的任职期间虽仅七个月,但“遗告示十有六”。《王阳明全集》收录的十余篇“告谕”中,其中第二篇就是专讲在庐陵“灾疫大行”时,王阳明如何指挥战“疫”的。
当时的疫情有多重?“疾疫大作,比巷连村,多至阖门而死,骨肉奔散,不相顾疗”。那是一出旱灾与瘟疫叠加的人间惨剧,多处村巷出现一家灭门的惨况。而比瘟疫更让王阳明痛心的是因疫情产生恐慌引发的“人间失格”,为防传染,亲人染病也弃之不顾,许多人因无人照护而生生饿死。
初领县政的王阳明客观冷静苦思救治之道,终于推出他的战“疫”策略:
唤醒良知。倡导民众“兴行孝弟(悌)”,相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奖掖孝义。教化民众当“敦行孝义,为子弟倡率”,对抗“疫”期间有“能行孝义者,县令当亲拜其庐”。
科学防治。开出三剂药方:“洒扫尔室宇”、“具尔汤药”、“时尔膳粥”。即要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准备相应的防治药物,保持饮食的健康,增强抵抗力。
政府扶助。对贫困户政府免费送药,派遣医生下乡入村,请求乡贤监督并襄助政府。
通过王阳明有效举措,横行一时的瘟疫终于在庐陵境内销声匿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主动接受监督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主动接受监督的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