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博物馆讲解?

于都县博物馆也称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位于于都县城交通巷5号,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于都县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于都县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博物馆积极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动员活动。

该馆“三普”小组成员向与会群众认真传达贯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关精神,宣传文物保护有关法律和知识。是于都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88年11月,经上级批准成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与于都县博物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赣州宋城历史?

一、宋城博物馆

赣州城历史悠久,繁荣于两宋时期,至今仍保存数量众多,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因此,赣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馆”之称。1994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古城墙

赣州古城始建于晋代。现保存较完整的砖城墙,修建于北宋年间,城墙平均高7米,从东门经八境台到西门长3.6千米。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

赣州古城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砖城墙,虽经岁月更迭,风雨侵蚀,仍紧紧地环抱守护着赣州古城。1996年,国务院将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郁孤台

郁孤台位于赣州老城区西北部的贺兰山巅,始建于唐代,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李渤、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王阳明、郭沫若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词。其中,与郁孤台渊源最深的,要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在赣州任职时,留下名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从此名扬天下。郁孤台是赣州老城区的制高点,台上建有3层高的仿木结构楼阁,登上郁孤台,可俯瞰赣州古城全景。

3、八境台

八境台位于赣州老城区东北隅古城墙上。登上八境台,赣州八景便可一览无余,犹如身临其境,故而得名。八境台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建成时,知州孔宗翰将登台所见的美景绘成“虔州八境图”,后来他在山东密州请著名诗人苏东坡按图题诗八首。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八景”。

一件旧军袄背后的故事原文?

2021年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的母亲陈三秀在收拾杂物的时候突然兴奋的叫我的名字:“志武,你快来看啊,我找到了一件传家宝,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提及而没有找到红军棉衣,是你太婆传给我的,今天翻箱倒柜的,没想到还在这里。”我听到喊声赶紧赶了过去,看到我母亲手上捧着的是一件老款的女装棉衣,藏蓝面,直圆领,大面襟,布搭扣,领口、袖口、腰部、下摆都有破洞,露出了棉花。慢慢看时,我越来越吃惊了!衣服虽然老旧,但是染色均匀,不掉色;裁剪合理,很精巧;缝纫结实,针脚匀。这应该是一件大户人家的小姐坤装!

这么老旧的棉衣为什么还会在这里,而且我的母亲还这么兴奋呢?看到我吃惊,母亲便慢慢地讲起了一个很久很久的故事。说起这件棉衣还得从红军当年住在我家祖屋的时候说起。

【红军过来了】

我的太婆张来发出生于1897年3月,于都县段屋乡胜利村迳口组,19岁那年嫁给我的太公(曾祖父)杨继炳为妻,1916年12月生下我的爷爷杨仁浩,1923年5月生下我的小爷爷杨仁熀(乳名金长生),两个女儿又因为贫病交加不幸夭折。1925年我的曾祖父被旧社会的地主欺压而死,当年我的曾祖母虚岁才29岁,我爷爷10岁,我小爷爷3岁,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孤儿寡母的相依为命,她盼望着好日子能够早点到来。

1934年10月下旬,赣南的天气早就凉下来了,忙碌了一天的龙泉人大多喜欢早早地上床睡觉了。一天晚上,熟睡的许多人忽然被狗吠声惊醒,大家缩在被窝里、稻草间一边赶着跳蚤,一边凝神屏息听着。声音还在远远的,零零星星,可是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偶尔还夹着马嘶声。慢慢地,胆大的人起来了,出来了,站在高处警觉地循声望去。他们发现,动静来自两个方向,还有火把,一处是观音坳,从石含那边过来的,一处是黄麟乡迳尾过来的。像是约好了一样,两处都在下山坳。不一会,两处的火把都出了林子,拉成两条断断续续的火龙。火龙都指着一个方向——读功。从迳尾过来的近一些,先进村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于都红色历史文化海报手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于都红色历史文化海报手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于都博物馆讲解 于都红色历史文化海报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