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的由来的神话故事?
据史书记载,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俩兄弟住在度朔山上。
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
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恶鬼。
如果有恶鬼为非作歹、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住恶鬼喂山上野兽。
为了抵抗他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茶、郁垒的名字。
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
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人们嫌麻烦用红纸所代替,用毛笔写上字就成了春联人们会用桃木板摆在门户两旁,称为“仙木”或“桃符”,上书“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神荼和郁垒是专管惩治恶鬼、邪神的仙王,用二人名讳以避邪增福,这样上下联字数相等,姓名互对,形成两言对联,这是出现的最原始的对联了
有关贴春联的背景故事?
贴春联的背景故事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神话传说。据传,在古代的一个鬼蜮,有一只金鸡每天清晨打鸣,召唤夜晚游荡的鬼魂。为了防止这些鬼魂在夜晚作恶,鬼蜮派遣了神荼、郁垒两位神人在鬼蜮大门两边看守。一旦有鬼魂作恶,两位神人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捆起来,然后拿去喂虎。因此,神荼和郁垒成为了令所有鬼魂害怕的存在。
百姓知道这件事后,为了防止鬼魂找上自己,他们用桃木刻成了两位神人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邪避害。后来,人们为了方便,直接在桃木板上写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这种桃木板也成为了“桃符”。再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大力推广贴春联,并将其作为一项家喻户晓的习俗流传至今。
此外,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的“题桃符”也被认为是春联的早期形式之一。公元964年,孟昶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写吉祥诗句。辛寅逊完成后,孟昶觉得不够满意,便亲自题写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成为了历史上最早的对联。其中,“嘉”同“佳”,并巧妙嵌入“余庆”“长春”两人名。这两句诗也表达了孟昶对吕余庆和自己的诞节名的纪念。
以上是贴春联的一些背景故事,它承载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我们过年年味儿的体现。
北宋年间,河南洛阳有个书吕蒙正。相传一年春节之际,家家欢喜过年,户户张贴春联,吕蒙正一时兴起,也在自己的破屋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还在门楣上大书横批:“南北。”字写得龙飞凤舞,不少好奇者前来观看,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位老者看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对,好对,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原来这是一副“歇后对”,即是像歇后语那样,话到口边留三分,字面上不明说,而是言外寓意,弦外有音,别具一番情趣。上联只写“二三四五”,单缺“一”;下联“六七八九”,偏缺“十’。一谐音为衣;十谐音为食,上下联的意思是缺一少食,横批便是没有东西,连起来就是:缺一少食,没有东西。短短一副1十字的对联,把自己的贫苦处境写的惟妙惟肖,显示了吕蒙正的聪明才智。
七大传统节日神话故事?
一、春节
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起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12个月才让他出来一次。
12个月过去了,连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怪物害怕的发抖。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2000年前,传说在天庭里,天地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的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愤怒,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的火焰的仙娥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他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三、清明节
每年4月1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国公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祖国。他依据个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忘记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在绵山里,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这件事,从而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神话蕴含历史对联的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神话蕴含历史对联的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