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谋的典故?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马邑之谋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围。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 年),西汉谋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围歼战,结果被匈奴识破,并没有成功,史称“马邑之谋”。

汉武帝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最终刘彻采纳了王恢的建议。为了确保打赢这一仗,汉武帝任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统率 30 多万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等着匈奴单于“上当”。而另一边,聂壹成功忽悠了匈奴大单于,欺骗匈奴单于军臣说:“我能杀死马邑县的县令和县丞,献城归降,把全城的财物都献给大王。”军臣信以为真。到约定的时间,聂壹斩杀了几个++囚犯,然后按照事前与匈奴约定的信号,把他们的头悬挂在城楼上,向匈奴使者表示马邑的地方官已被杀死,可以遵约前来。于是,军臣亲自率领十万骑兵来接收马邑。

匈奴大军进入汉朝的边界,到达武州塞。离马邑还有一百多里时,只见牲畜遍野,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人。军臣起了疑心,派人攻打附近的一个亭堡,俘虏了雁门郡的尉史。尉史贪生怕死,供出汉军的诱歼计划。军臣一听,大吃一惊,立即下令撤退。汉军得知匈奴骑兵撤退的消息后,已追赶不上了,只好全军撤回。

王恢带领三万兵马从代地出发,在匈奴兵撤退的必经之地埋伏准备袭击匈奴的辎重,忽然听到匈奴撤军,气得暴跳如雷。此时王恢只有三万军队,匈奴却是十万军队,由于匈奴人多势众,他不敢贸然追击,斟酌再三后选择了放任匈奴大单于撤退,王恢悻悻而归。作为这个计划的提出者和执行者,王恢在关键时刻痛失了打击匈奴的良机,使整个计划竹篮打水一场空,正可谓“成也王恢,败也王恢”。

马邑之谋的典故?

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围,是汉武帝元光二年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结果被匈奴识破,没有成功,史称“马邑之谋”。在此之后,大汉帝国和匈奴帝国彻底撕破脸皮,拉开了大汉和匈奴之间针尖对麦芒的战争帷幕。

马邑之战真实事件?

  马邑之战的简介

  汉武帝马邑之战简介中提到,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汉武帝不仅在边界派兵开垦土地而且还向边疆迁移一部分人民,汉武帝派出外交使者跟邻国交好切断匈奴与其他游牧民族的关系。做好这些准备后汉武帝派出大军正面攻打匈奴,粉碎匈奴军事力量。

  汉武帝马邑之战简介中介绍马邑是西汉时期韩王的国都,在今天属于山西溯州一带,西汉年初马邑被匈奴抢去,后来汉武帝运用同样的作战方式收复了马邑。匈奴一直不甘心,总想着有一天能够把马邑再抢回去。汉武帝对此感到十分气愤并且很头疼,有一个叫王恢的将军为了替汉武帝解除烦恼想了一个关门打狗的战略,历史上称此次战役为马邑之战。

  汉武帝马邑之战简介记载,当汉武帝听完王恢的战略之后心情顿时畅快了不少。便问大将军卫青此事可不可行,卫青等人都非常赞成于是汉武帝就下令攻打匈奴。计划本来是天衣无缝的但没想到单于碰到了一个非常怕死的++,这位++把所有的计划都一一透露给单于,匈奴单于得知后马上带领队伍撤退并且逃到边境外。马邑之战因此以汉朝计划失败而告终,此次战争虽然失败了,却彻底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也是汉武帝讨伐匈奴的一个开端,马邑之战后汉武帝展开了长期讨伐匈奴的战争。

  马邑之战的过程

  马邑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公元前133年农历六月,汉武帝命大将军李广、韩安国、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大将军王恢、李息率兵从侧路准备袭击匈奴并且切断后路,目的是一举消灭敌人。此次作战汉武帝派遣30万精兵,并且在出征前,汉武帝同大臣及商人聂壹商议怎么样诱惑敌人前往马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故事马邑之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故事马邑之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马邑之谋的典故,中国历史故事马邑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