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十三将是谁?
1、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淮军开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
2、刘秉璋(1826~1905),晚清重臣,淮军名将。字仲良,安徽庐江人。胸怀大志,青年中举成名,由于国家动乱,于是投笔从戎,平吴剿捻后逐步成长为一名封建官吏。
3、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名臣,淮军将领,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更是深受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
4、周盛波(1830—1888)字海舲,安徽合肥人,淮军盛字营将领。
5、潘鼎新(1828年-1888年),字琴轩,安徽省庐江县广寒乡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次年春闱会试至国史馆承修臣传。后在家乡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受曾国藩赏识,令募勇立“鼎”字营。后迁居肥西三河。中法战争时,率部入越南与法军作战。
6、吴毓兰(?—1882年),安徽合肥人。华字副营将领。
7、吴毓芬 (1821—1891),字伯华,安徽肥东人。淮军将领。
8、吴长庆(1829—1884年),字筱轩,安徽省庐江县南乡沙湖山人。淮军名将
9、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
10、叶志超(1838年—1901年),淮军将领,字曙青,安徽合肥(今肥西)人。早年以淮军末弁从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积功至总兵。赐号额图浑巴图鲁。捻军失败后,得李鸿章赏识,留北洋。
11、卫汝贵(1836—1895年),字达三,安徽合肥人,晚清淮军将领,以镇压捻军起家,后因在甲午战争罪责严重,被清廷处斩。
12、聂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岗集镇聂祠堂)人,晚清淮军名将。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后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先后参与剿捻、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战功卓著,于庚子之变的天津保卫战中,中炮阵亡。
13、程学启(1829—1864),字方忠,安徽桐城人,清末淮军名将。
一句话概括游沙湖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交代沙湖的地点及认识庞安常的机缘。因相田到沙湖而得疾。于是至麻桥请庞安常治疗,这就得以认识了庞安常,引出了下层的记人。
第二层记人与写景。作者这里写与庞安常交谈很有情趣。在记庞安常时,作者能抓住人物主要特征:“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三句是具体说明安常颖悟过人的地方。由于耳聋了,听不到别人的话,但能从观察说话人的神情中了解对方话语的意思,然后用纸写出几个字来表示他听懂的内容,以求验证。这就照应了第一层的。“善医而聋”“遂往求疗”“余戏之” 的三句话,很风趣,说明作者与庞安常的亲密关系。“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承上启下,转入记游。这层景语不多,但一路有佳景: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突出兰溪,在兰溪中又捕捉了溪水西流的特征,这是作者发抒情感的契机。
第三层引歌抒情。这首词调名是《浣溪沙》。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以写实之笔描绘了一场春雨后的景象。素以溪边多兰著称的兰溪,兰草已经长出短短的嫩芽,浸染誊溪水两岸。暮雨中杜鹃哀啼。这里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故景中寓情, 烘托了妻凉悲戚心境。词的下片,就流水西流来证明事物终归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生也有返老还童的可能,它再现了作者遭受人生重大打击后不自悲、不气馁、不自暴自弃的进取精神。同时, 也是劝勉人们不要一味地在那里感叹“黄鸡催晓”,而要奋发有为。这就显示了他那“奋厉有当世志”的品格气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宁夏沙湖景区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宁夏沙湖景区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