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谄媚奉承的诗句?
有很多,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伯虎的“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陶渊明的“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些都是表明不愿意谄媚,阿谀奉承的诗句。
李白认为,让他整天去讨好那些权贵们,会让他非常不开心。唐伯虎说,我情愿在赏花饮酒中死去,也不愿意再华贵的车马前弯腰屈从。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是什么意思?
你好,我是【不知道为了什】,很高兴为你解答。出自 东汉 张衡《应问》 解释: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自己的收入不够高而感到耻辱,而应该想想自己的学识够不够渊博。 寓义:不要在官位俸禄上患得患失,而去追求个人道德和学识的进步。 典故:张衡多才,在天文、地震、文学、机械制造、历法、绘画、地图绘制、数学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全面发展之人物”。曾任太使令、尚书等职。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计里鼓车、指南车等等。成就多多,他应该志得意满,为人景慕了吧。恰恰相反,他一生献身科学,不追求名利。有人讥笑他:“你能使机轮转动,木鸟自飞,自己为什么不能飞黄腾达当大官呢?”张衡说:“我决不会为了谋求++厚禄,而去奉承权贵。‘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厚,而耻智之不博’”。更多专业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儒林外史潘保正形象分析?
潘保正与潘三(潘自业)这一对堂兄弟都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之人,不过,处身环境不同,处世之道也不尽相同,所以结局也大是不同。
潘保正还算不得公门中人,但他显然善于树立并利用手中不大的一点权利与威严,有意识地善待将来可能有用之人,培养左近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不失应有的公正、正直,是俗世中的聪明、圆通之人。
其堂弟潘三却是一个玩火自焚的典型。
用款单上的话说,潘三是“借藩司衙门隐占身体,把持官府,包揽词讼,广放私债,毒害良民,无所不为”,做老大做得忒猖狂,毫不知收敛,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自作业自遭报。
这人是胆大过了头,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过倒也是痛快人,见罪状上一条条列得清楚,也没的辩,也就磕头伏法,至死不丢老大的架子。
这兄弟俩都是匡超人的恩人,潘保正不过是白待他好,没有什么回报;潘三却是遭匡超人过河拆桥,见识到一个比自己还狠的脚色——潘三虽然坏事做尽,至少还讲个义气,比不得匡超人的绝情无义。
潘保正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小角色,他是五河县的一个保正,主要负责保管当地的官印。他是一个十分势力的人,在书中被描绘为“趋炎附势、奉承权贵”的代表人物。
潘保正的形象在书中被刻画得十分鲜明,他对待上层人士和下层百姓的态度截然不同。当他面对上层人士时,总是阿谀奉承,表现出一副谄媚的嘴脸,甚至不顾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一味地迎合他们的意愿。而当他面对下层百姓时,则表现出一副傲慢和不屑的态度,甚至对他们进行辱骂和殴打。
潘保正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的丑陋嘴脸,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尊严。他的形象也提醒我们,要警惕身边那些趋炎附势、奉承权贵的人,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逢迎权贵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逢迎权贵的历史人物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