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母亲?
郑氏。
王阳明,出生在一个浙江余姚县的一个大户人家,父亲王华是状元。
据悉王阳明是母亲怀孕十四个月后才生下的孩子,出生后,王阳明跟别人的小孩不大一样,反应并不敏捷,直到5岁时才开口说话。
但是王阳明记忆力超群,在5岁时就能熟记祖父读过的书。据说有个高僧路过他们家,看到王阳明十分欢喜,还用手抚摸王阳明的头,表示:“孺子可教也,以后是个奇才。
到了1484年,王阳明已经13岁,亲母郑氏去世,父亲恐幼子无人照看,自己时常在外,于是又成亲了。
王阳明的母亲郑氏,是一个贤良的女子,但是她英年早逝,在王阳明年纪只有13岁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郑氏就去世了,而他的父亲迎娶赵氏为妻,所以王阳明的继母是赵氏,可见王阳明是一个幼年丧母的可怜人,他的母亲郑氏也是古代的典型的贤妻良母。
王阳明名字由来的典故?
据《王阳明年谱》的说法,王阳明出生时“天有异象”。在他出生的当晚,其奶奶梦中听闻鼓乐之声,有绯衣奇人自云中将一宝宝交托给她。梦里惊觉时,王阳明就出生了。
正因为这一“异象”,祖父王天叙给他起名时,就叫王云——乘云而成之意,据说他这一脉是琅琊王氏后裔,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一族的遗脉。
换句话说,王阳明的原名叫王云。只是他的名字尽管意指“乘云而成”,但是从一岁到五岁他却从不开口讲话——正常人一般是一岁之后,就会开始渐渐地学会说话。
因此,王云五岁前不开口讲话,在当时也是一种“异象”。直到有一天,一个和尚从他边上经过,说了一句“好个孩子,遗憾道破!”,祖父王天叙深知其义,才将“王云”改名为王守仁。
那么,“王守仁”这个名字,究竟有何玄机呢?
我们从下列三个方面去分析,即:
一、名字的来源
“守仁”二字,其实出自《论语》,即:“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所谓“仁”,是儒家文化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换句话说,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广“仁”——“仁”具备仁德、相亲之意,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价值观念,其核心就是强调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
古人起名
如《礼记·中庸》中讲“仁者人也,亲亲为人”,《论语》之中讲“樊迟问仁。月子:恋人”,《墨子·经说下》中也有“仁,仁德也”这样的说法。因此,王天叙将“王云”改为“王守仁”,其义很明显,便是使他承传儒家文脉之意,进一步的说,不但在承传,而且要守住,不然,便会知而不得,或是“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明代王华的父亲?
王伦
公元1481年,王华考上状元之后,王华的父亲王伦便带着孙子王守仁去京城。
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他龙山先生,浙江余姚人。
正统十一年(1446年),王华出生在余姚一个富裕家庭,他自幼生性聪敏,刚会说话时,其父教他读诗,经耳便能随口吟诵。年龄渐长,读书竟至过目不忘。
父王伦,字天叙,号竹轩,其家虽环堵萧然,而雅歌豪咏,胸次洒落,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观,尤其喜读《仪礼》《左传》以及司马迁《史记》等,为文简古有法,赋诗援笔立就,所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若干卷。
王阳明的继承人是谁?
王守仁(王阳明)的继承人:
1、王正亿
王正亿是明朝哲学家、功臣王守仁的长子。
王正亿(1526年-1577年),明朝人物,世袭新建伯。小名正聪,字仲时,号龙阳,浙江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
娶妻黄氏,有子二人,长子王承勋(漕运总兵),次子王承学。又娶侧室祁氏,祁氏生有一子五女,子王承恩。
王守仁因军功被封为“新建伯”伯爵。王守仁逝世后,爵位被剥夺。38年后(隆庆元年,1567年)5月,明穆宗即位,念及前代功臣,复诏追封王守仁为新建侯,其后人可世袭伯爵爵位。
隆庆二年6月,王守仁长子王正亿奉召袭封新建伯。王正亿于万历五年逝世,王正亿长子王承勋承袭新建伯爵位。
2、王承勋
王承勋是明朝哲学家、功臣王守仁之孙。
王承勋,字叔元,号瑞楼,王守仁被明廷封为“新建伯”伯爵位。王承勋的父亲王正亿是世袭新建伯。王正亿去世后,王承勋因祖荫世袭新建伯爵位;娶妻吴氏。
王承勋袭封新建伯后,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8月充任漕运总兵(或称漕运总兵官),镇守淮安漕运(后与李三才搭档),此后总督漕运长达二十年之久。
王承勋的长子名叫王先进,无子嗣,故引发后来的新建伯爵位世袭之争,争讼旷日持久,长达数十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王阳明的父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王阳明的父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