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到1949历史事件概括?
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第二次囯内革命战争时期(西安事变,反蒋抗日,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分裂,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新中国成立)。
南昌起义,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已的军队,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全民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27年到1949年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如:泸沟桥事变、西安事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双十协议等。
八一南昌起义,五次反围剿,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战败投降,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举国大迁移内容概括?
举国大迁移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初期的战略及过程。其内容概括如下
长征的起点是福建,终点是陕北,长征曲折回转。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重塑中国的行政区划,实现中国的统一和统一的管治,以及建立一个统一、中立、改革向前迈进的中国。
长征的过程中,许多人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长征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大量的农民受到了教育和技术的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中国的交通、通信、能源、环境等方面都受到了革命的影响,使其走向迅速发展。
长征的成就是中国从1949年至今已经实现了从农村到城镇的迁移,对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大幅改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迁移。
1 举国大迁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2 这种迁移通常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如战争、灾难、政治变革等,导致大量人口需要离开原居住地。
3 这种迁移可能涉及到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4 举国大迁移通常需要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以确保人口的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5 这种迁移可能会导致人口分散、社会结构变化、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6 举国大迁移也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研究人口流动、社会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海底两万里的十次遇险的情节概述和人物形象
第一次遇险——遭遇角鲨:潜艇航行到太平洋时,在海底森林进行一场狩猎,遇到一对角鲨。全体人员伏倒在地,角鲨视力不好,没看到他们,逃过一劫。
第二次遇险——搁浅:潜艇在驶进波罗阿尔岛的时候,意外触礁搁浅,借助五天后太平洋的涨潮,返回海洋。
第三次遇险——土著人围攻:潜艇搁浅后,船上的人到附近陆地觅食休憩,遭到土著人围攻。船长给潜艇的铁扶梯通了电,土著人无法登上潜艇,他们遭到电击后纷纷逃跑。
第四次遇险——与鲨鱼搏斗:潜艇航行到印度洋时,到锡兰采珠场参观,为了救被鲨鱼攻击的印度采珠人,尼摩船长与鲨鱼搏斗。在危难关头,尼德·兰一叉刺中鲨鱼要害,将其杀死,救了尼摩船长。
第五次遇险——击杀儒艮:潜艇航行到红海(+++海底隧道)时,在捉捕儒艮时被报复,小艇差点被儒艮掀翻。尼德·兰抱住艏柱,用鱼叉刺中了儒艮的心脏。
第六次遇险——冰山封路:潜艇航行到南极海域时,在南极圈遭遇冰山封路。潜艇潜到更深的水层去,选择从冰山底下穿过去。
第七次遇险——缺氧:在南极点,遭到浮冰围困,潜艇再次搁浅,众人面临缺氧危险。众人轮流凿冰,并用沸腾的开水喷射冰,最后撞开冰层。
第八次遇险——章鱼袭击:潜艇航行到大西洋(朝合恩角开去)时,遭到章鱼袭击,艇员集体用斧头与章鱼肉搏,最后牺牲一名艇员,击退章鱼。
第九次遇险——战舰攻击:参观复仇者号的坟墓时,遇到了一艘战舰的攻击。尼摩船长下令用诺第留斯号攻击战舰底部,击沉了战舰。
第十次遇险——卷入大漩流:潜艇航行到北冰洋(挪威西海岸海域)时,阿龙纳斯教授、尼德·兰和康塞尔准备从艇上逃跑时,遭遇迈尔海峡的大漩流。三人被漩流抛人水中,被渔民救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近代中国历史重点事件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近代中国历史重点事件概括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