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摄政历史背景?
周公,名旦,姬姓,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为他是成王之叔,故称叔旦;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又称他为周公;灭商后被封于鲁之曲阜(今山东曲阜),史书文称他为鲁公。文王在世时,他为人孝顺、仁厚、笃实,在兄弟中是出类拔萃的。以后武王继承父亲的遗业,以姜太公望(吕尚)为师,出兵讨伐纣王,许多重大的决策都出自周公。武王东进伐纣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大会诸侯,周公全力进行辅佐。武王四年(近人根据《国语》、《竹书记年》记载,依公元推算,即公元前1029年),周公从征到达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商、周两军发生大战,商军失利倒戈,纣王登鹿台自焚而死。毛泽东称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别了,司徒雷登》)。武王灭商以后,周公建议向天下昭告纣的罪状,释放因劝谏纣王被囚禁的箕于,封纣的儿子武庚(字禄父)继续管理商的豪族和遗民,并派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加以监视,史称“三监”。这样,周朝的政局才初步稳定下来。
元郑++撰。杂剧。全名《辅成王周公摄政》。剧演武王弟旦,辅武王伐纣,既克殷,封于曲阜为鲁公,不就。武王病重,周公祷告天、地,愿以身代死,武王临终,托孤周公。周公辅立成王,恐诸侯叛,摄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兄弟疑周公,流言于国:“公将不利于成王。”遂与纣王子武庚作乱叛周。周公奉成王命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后成王在金滕匮中发现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祝策,乃泣,迎周公归。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还政于成王。
周公摄政是什么典故?
典故如下:
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曾经辅佐周成王和周康王两位君主,为周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周公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制定礼制、分封诸侯、设立官职等,使得周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发展。
据传说,周公在成为周朝的摄政王之后,曾经在位十七年,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周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发展。他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被后人称为“周礼”。周公摄政的这段历史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故。
总之,周公摄政是指周公在成为周朝的摄政王之后,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周朝得以繁荣和稳定的历史事件。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您的疑问。
周公摄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源自于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周公(姬昌)是周武王的叔父,也是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成王年幼,因此周公担任了摄政的角色,代为辅助国家的政务。周公在摄政期间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公摄政的典故通常用来形容有才能和德行的人辅佐年幼或无能的君主,以保持国家的治理和秩序。这个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中。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历史上,为什么对周公的评价那么高?
在现代人眼中,周公旦似乎没有那么光芒万丈。受《封神演义》影响,周人当中,普通人心目中姜子牙的地位更高,而非周公旦。可在历史上,周人建国过程中周公旦的贡献其实更大。
周武王在位时,周公旦和姜子牙共同辅佐王室,使得周人以弱胜强,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在推翻商纣王程中,周公旦、召公奭(sì)、姜子牙三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可第一次东征之后,周人虽然获胜,但商人遗族的实力依然非常强大。牧野之战中,虽然周人大获全胜,但这种胜利是建立在底层奴隶兵倒戈,商纣王人心尽失的基础之上。对很多殷商遗族而言,他们是反纣而不反商。商人、尤其是商人中上层仍然心系故国,并没有完全臣服周人。所以,第一次东征周人虽然大获全胜,可并没能有效削弱殷商遗族的有生力量。这也就是周人一定要扶持武庚这一傀儡的最大原因——利用他的身份和地位来安抚殷商遗族。
正常而言,如果周武王再多活几年,也许在周人软硬兼施家的两手准备下,天下局势就将从此缓慢稳定下来。
可还没等周武王彻底收服殷商遗族,他却突然身染沉疴,卧床不起了。《史记·周本纪》描述此时天下大势,就称“武王病,天下未集”。周武王深知,这几年天下表面上极为平静,实际上却是危机重重。为确保他离开后周人天下不致倾覆,周武王最终放弃了“父死子继”的传位模式,将周公旦定为继承人。(《逸周书·度邑》)
从此,周公旦正式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开始走向了他人生最为艰难、也是最为辉煌的时刻。
周武王一去世,周公旦登上了王位,这引起了留在崤山之东,在商国监控武庚“三监”的高度怀疑:在文王的十八个儿子中,周公在管叔之后排行第四,为什么会是他坐上了王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周公摄政论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周公摄政论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