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分享桃子精神的故事?
1、分桃之爱
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第28代国君,弥子瑕是卫国的一名美男子,在卫灵公身边为臣,很是得宠。有一天,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玩,当时正值蜜桃成熟,满园桃树结满硕果,清风徐徐送来蜜桃的清香,让人垂涎欲滴。
弥子瑕随手摘下一个又红又大的桃子,不洗不擦大口咬吃起来。当吃到一半时,想起身边的卫王,于是弥子瑕把桃子递给卫王,让他分享。
卫灵公毫不在意,还自作多情的说:“你能忍住馋意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这真是爱我啊。”这就是后来的“分桃之爱”的由来。
2、断袖之癖
公元前五年,21岁的汉哀帝初见18岁的太子舍人董贤,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让他坐到自己腿上,与之促膝而谈,并且升他官职,一月三迁,升任驸马都尉侍中,出则于哀帝同乘,入则于哀帝共榻。
一天汉哀帝早晨醒来,见董贤还睡着,哀帝欲将衣袖擎,却又不忍惊动董贤。可是衣袖被董贤压住,不能取出,一时性急,从床头拔出佩刀,割断了衣袖,悄然而去。所以后人把宠爱男色称为“断袖之癖”。
姚的历史典故?
姚姓因桃图腾得姓。“兆”者为“桃”,炎帝氏夸父支以猴(举父)为图腾,以桃木为邓木,以桃为权杖,在桃林塞(灵宝)步天逐日,以阳平为桃都,以大桃木为日晷天竿。
天竿日影(日景)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X”符,与“儿”合文作“兆”。桃都即姚墟。相传舜生于姚墟,得姚姓,实是夸父氏女系祖先的姓。
一桃杀三士的典故原文?
应该是二桃杀三士。它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
两桃杀三士历史典故?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五》。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和桃子有关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和桃子有关的历史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