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登科典故?
是著名的科甲名族,自清顺治年间刘必显中进士至清末废科举止的200余年里刘家先后有11人中进士另有31人中举人,创造了父子九登科、三世一品、父子祖孙翰林、五世蝉联进士的辉煌业绩。以至乾隆皇帝赐诗“海贷高门弟”,嘉庆皇帝称誉刘家“洋洋表海东”。尤其“父子九登科”更为后人津津乐道据史料记载父子九人荣登科第,清代独清爱堂一家而已。
“父子九登科”指刘檠及其八子皆登科。刘檠年少时即有才名,11岁考中秀才,康熙二十四年中进士。他共有十子,有八子先后中举人,八子中又有三人中进士。其长子刘缙炤、次子刘鋐熙、三子刘绶娘,于康熙五十二年同榜中举;四子刘艇煜康熙五十六年举人;五子刘统勋雍正二年进士;七子刘维焯
雍正八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八子刘纯炜乾
隆四年进士,官至顺天府尹;九子刘绂焜,雍正十三年举人,官兖州府教授。
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由来?
历史上,禄充300多户人家,只有三姓无人金榜题名,其余各姓都考出过进士、举人及贡生,“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典故出现于乾隆、嘉庆时期,也就不足为奇了。
村里有个大佛寺,从大佛寺进去不远,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往下即是张姓“一门双进士”的故里。
进士张培裔,生于嘉庆初年,道光壬子科中举,继中进士。进士张珠,生于嘉庆年间,道光丁酉科选拔进士。因两位进士均出自一道家门,原来大门头悬挂有“进士第”和“文魁进士第”的匾额,“一门双进士”的佳话流传至今。可惜这两块进士匾额文革时已被毁坏。
离张姓进士故里不到百步便是杨、许两位翰林的故里,这里有一条街也叫翰林街。如今,路边有一块新立的“翰林街碑记”。
翰林杨思荣,约生于乾隆末年,从小沉默寡言,胸怀大志,行为慎稳,不作嬉游,喜读书写字,并能刻苦钻研。当时国家以八股文考试取才,思荣精心学习,从破题到启讲,逐段推敲,在文章写作上快速进步。同时在书法上,也对自己作了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地练习书写。嘉庆十五年(1811年)庚午科中举,嘉庆十六年(1812年),辛未科连中进士,点翰林,任庶吉士,后改主事。
早在明朝初年,++进入云南,进入澄江,进入禄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
清朝初期,禄充就有人开办家学和乡学,很多考中举人的秀才放弃了为官的机会,留在当地办学,为禄充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历史上,禄充村300多户人家,只有三姓无人金榜题名,其余各姓都考出过进士、举人及贡生,“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典故出现于乾隆、嘉庆时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子登科讲了什么故事?
七子登科中七子是妻子、儿子、老子、房子、票子、位子、车子的意思。七子登科的故事: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有七子,乃济、乃普、乃钊三子为进士,另四子为举人,有“七子登科”之美称。清代学者、书法家梁同书曾书写“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件好事,还是读书”一联送给许学范,称颂许氏家族。七子登科是人生之梦。
乾隆年间真正的进士有多少人?
最少的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仅仅录取了83名进士。
从公元1645年清政府首次开科取士,到公元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考试,清政府一共录取26849年进士。其中以顺治三年一次性录取的449名进士为人数之最;最少的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仅仅录取了83名进士。在清朝长达268年的历史上,清政府总共举行了112次殿试,总共录取26849人,平均一次也就录取200多名进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故事乾隆考进士暗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故事乾隆考进士暗喻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