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相是哪四个?
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因为在魏国没有受到重用,商鞅最终选择来到了秦国,从而辅佐秦孝公,在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特点,战国七雄无不进行了变法图强。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等。而就秦国来说,也因为商鞅变法而走向强盛。
就商鞅变法来说,军功爵位等内容,为秦国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除了治国的才能,商鞅还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家被杀。对此,虽然最后的结局比较凄凉,但是,商鞅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秦孝公在位时,商鞅的地位相当于宰相一职,也即辅佐秦孝公这位君主执掌大权。尽管秦惠文王即位后,除掉了功高震主的商鞅,不过,商鞅变法的内容,还是被秦惠文王执行下去了。而这,无疑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仪
张仪(?-前309年),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张仪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张仪受到秦国重用时,通过合纵连横,为秦国蚕食六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比如秦惠王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游说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臣事秦国。
著作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西周的周公
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仅协助武王伐纣,而且国辅助成王,平定诸候国之乱,教化国民,以礼治国。
齐桓公之相管仲
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秦朝的李斯
李斯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后人有对他作了“死有余辜”的评论。
西汉的萧何
刘邦的评功大会,十分热闹,诸将“拔剑击柱”。但是刘邦还是作出了萧何功为第一的评价,把别的将领比作狗。事实就是如此,萧何相中了韩信人为将,使以后汉军很少败过。汉建后,萧何治赋后方支持前方作战。楚灭后,萧即为了丞相,与民休养,出谋平定诸将的叛乱。
东汉末年的曹操
当然了也有人把他作为一个皇帝即魏武。事实上他并未称帝,故作为一名大臣来看。有人说曹操是个奸臣,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治国之能臣,乱世这奸雄”这句话的评论还是公允的。一个建安时代,没有曹操是很难想像的。
唐朝的房玄龄
提到唐朝,很多人会想起魏征,其实魏征没有当过相,他是个谏官,当然是个名臣,但不是个名相了。我们也许听说过“房谋杜断”吧,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们在位时制定的,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完善,并走向鼎盛。他们是出了不少力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中的名相是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中的名相是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