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习俗是什么?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春联的渊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那时每逢过年,人们总是用两块桃木板刻上神茶、郁垒两位神将的像,挂在门旁,以驱鬼僻邪。
在过年时,一家人在一起贴上春联和“倒福”,放鞭炮,吃年糕,其乐融融的吃年夜饭。当然春节的习俗可远不止这些,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个地域都有它们的特色和习俗。尤其到了过大年时,各地的习俗非常有特色。
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由来是什么?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联”,过年的门联都是红色的(除了有丧事的家庭头年贴绿色春联,第二年贴水红色春联,第三年贴红色春联),贴上了春联意味着来年春意盎然,红红火火。古诗云“爆竹声中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燃放鞭炮告别旧年,贴上门联喜迎新春。
据说,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春联所用的纸笺必须以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红”、“朱”同意,这暗示着朱家子孙可永坐江山。据说,这就是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的开始。朱元璋当然希望,朱家掌管天下的能是“万年红”(万年姓朱)。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包括闽南一带,依然是延续着贴春联的习惯。春联让新年更具红火的景象。
春节的故事传说:贴春联习俗的由来和门神的来历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贴对联的风俗和讲究?
贴春联一般在除夕当天的中午贴,不要超过12点。要注意对联的上下联,不要贴反了。春联一般贴在大门口。屋里如果要贴,要将每个房间都贴上对联。还要注意贴上横批。
注意事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ze)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通过春联谈谈春节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通过春联谈谈春节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