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烧宝塔的介绍?

吉安烧塔介绍:吉安中秋烧塔习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秋烧塔,是汉民族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而安福县金田乡柘溪村的中秋烧塔,有别于吉安、赣州、粤东、闽南等地。除常见的烧塔外,还有祭月、耍龙灯、对山歌、唱小调等仪程,民俗内涵丰富,节日氛围浓厚,别具一格。安福中秋烧塔始于明末清初,至今300余年。

  元朝未年,社会动荡,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蒙族统治者,为了敲骨吸髓,严格管理++,规定五户一甲,甲长必为蒙人。各级达鲁花赤沆瀣一气,狼狈为0。甲长仗势欺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甚至连科举考试也分为蒙古人、色目人、++几等。相传:有一++穷书生,对蒙族统治强烈不满,为了排解心中郁闷,每天写三张字条,发泄对蒙族统治者的愤恨。不知不觉十年寒窗中,写下的字条装满一大箱。一天先生发觉了书生的秘密,拿起字条一看,上写着:“八月八,烧宝塔,杀家鞑(蒙古人)”,吓得魂飞魄散,急令书生将字条烧毁。书生无可奈何地将字条倒在地上,准备点燃,突然一阵风将字条吹得无影无踪。不久,各地都从天而降写有“八月八,烧宝塔,杀家鞑”的字条,朱元璋一看时机成熟,以猛火为号,举行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

  因为蒙古人的帽顶子像宝塔,火烧宝塔,就是火烧++,送走瘟神。为了纪念推翻蒙族统治,百姓年年举行烧塔活动。

  柘溪村刘氏先祖在外做官,于明末清初,带回此俗,至今300余年。

  中秋烧塔是为纪念++八月八烧火为号,举行起义,推翻元朝统治而形成的习俗。早年,安福东北乡等不少乡村在中秋这天,还有摘下嫩南瓜,插上香,用竹杆撑起老高,口喊:“八月八,火烧鞑,养猪只只大……”的奇怪风俗,当为史上民间百姓表达对元朝统治者的切齿痛恨之情的沿续。后人们将八月八烧塔与八月十五中秋节合并,成为中秋节的节日民俗项目之一。烧塔、祭月同时进行,以取红红火火、赶走瘟神,岁岁平安、迎来太平之意。

驴肉火烧起源于哪个地方?

起源于保定市徐水县漕河镇。

驴肉火烧起源于河北省保定,是流行于华北地区的著名汉族小吃,广泛流传于冀中平原,其中以河北省保定北部徐水县的漕河地区历史最为悠久。

历史起源:

保定驴肉火烧的发祥地为保定市徐水县漕河镇,漕河驴肉火烧历史悠久。相传,宋代时漕河码头有漕帮和盐帮两个帮会。漕帮以运粮为业,盐帮以运盐为业。双方为称霸码头,时常大动干戈,最终以漕帮大胜收局。漕帮俘获盐帮驮货的毛驴无法处理,便宰杀炖煮,设庆功宴,再将肉夹在当地打制的火烧内吃。漕河驴肉兴起,名吃由此诞生。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其后代同室操戈。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发兵与朱元璋立的继承人,明惠帝朱允炆开战。朱允炆派大将李景隆与朱棣鏖战在白沟河一带,李景隆兵败退到徐水漕河镇。军中粮食匮乏,李景隆无奈命军士杀军马充饥。当地百姓有吃驴肉的习俗,所以烹饪的马肉也尤为香。自此烹马为食也成徐水漕河镇的习俗,制做出的马肉味道益美。清代康熙重农桑,禁屠戮牛马,漕河一带士人便改以食马肉习俗,仅以驴肉食用,又加驴比马价格贱,人们专养驴食用。再有当地烙制的火烧外焦里嫩,刚出炉的火烧夹上烹制的小驴肉,成为遐迩闻名的当地名吃。

清乾隆帝下江南水旱两路必经河间,一次错过住处在农家吃饭,农家为了让皇帝吃着方便,把精心煮制的驴肉加到层次松软的火烧里,乾隆吃后连连称赞美味可口,并差人在河间修筑行宫常住,以饱食驴肉火烧美味,后回到皇宫还时常想念驴肉火烧,遣和绅来河间寻找做驴肉火烧的那户农家进宫。时值中秋和绅与几位夫人在府内吃驴肉火烧赏月,当时皓月当空,和绅见鲜香酥脆的驴肉火烧里面层次极多,一层层比纸张还薄,吃到嘴里松软异常,因此民间还流传着和绅吃驴肉火烧的故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烙火烧是哪里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烙火烧是哪里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吉安烧宝塔的介绍_驴肉火烧起源于哪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