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著名历史学家有哪些?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王韬(1828~1897年),《法国志略》、《普法战纪》、《法兰西志》、《美利坚志》、《日本通中国考》、《琉球朝贡考》、《法越交兵记》、《西古史》、《西事凡》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国古代史》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柳诒徵(1880年~1956年) 《国史要义》
陈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可温考》《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通鉴胡注表微》
陶希圣(1899~1988),《八十自序》《中国社会现象拾零》
黄现璠(1899年~1982年)《广西壮族简史》《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壮族通史》
冯承钧(1887年~1946年),《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景教碑考》
陈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别传》《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
胡适(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棠棣之花》、《屈原》,《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史学论著。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写了《奴隶制时代》等历史论著,主编了《中国史稿》,创作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本。教材中所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作于1930年。
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1.
卢沟桥的历史意义(一) 卢沟桥事变是日帝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起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使中国丢掉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从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残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
2.
卢沟桥的历史意义(二) 领导以北伐为标志的国民革命的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需要解决两大结构性矛盾:对内求国家统一,对外求民族平等——这实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国家性难题。北伐成功后,蒋介石的选择是:对内继续消灭反侧,对外暂时忍耐待时。亦即“先安内,后攘外”。这一道路,历史学家郭廷以先生的评论是:“在步骤上亦自言之成理,岂奈为势所不许可。” 所谓“势所不许可”,以中日两国关系观察,“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失去东三省,按“后见之明”的研究者的历史复盘:日本执政当局亦有文官集团与军人集团之别,当时国民政府虽无能力全面对抗日本,但完全的不抵抗,反作用于日本当局,遂使军人集团气焰日彰。其结果,军人集团一路狂飙,演进至“卢沟桥事变”之时,完全控制日本政局。其扩张之心侵略之行,再无国内的制衡之力。内外之间,略有闪失,稍微失衡,后果便难以收拾。 “九一八事变”,以及东三省之失,再次昭示中国现代化转型之艰难。如果说晚清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亦即传统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国家,其特殊之处,按历史学家金冲及先生所论:近代中国一切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近代中国历史郭廷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近代中国历史郭廷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