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长春房屋特点?
长春,是一座拥七千年历史、四千年古典建城史和二百余年近代城市发展史的城市。
在1932年“满洲国”设立前,在长春的老城、商埠地、满铁附属地、沙俄附属地内,中、俄、日等各自建设了一些风格迥异的民宅建筑。而在“满洲国”设立后,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各类住宅的建设也成为长春的一景。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原来的四层楼建于1935年,现为吉林大学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很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红砖绿瓦,很漂亮。长春电影制片厂小白楼满洲映画协会,1939年大楼建成投入使用,现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它是伪满洲国时成立的一个电影机构,很简单的小白楼。
后来,许多老住宅建筑的普遍命运都是被拆除建起了新的住宅楼。时代的变迁,留不住的时光,留下的老建筑也请好好珍惜。
石家大院文化概括名称?
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的石家大院,是一处有“华北第一宅”之称的晚清民居建筑群,始建于1875年。它是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旧宅,占地72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整个大院,60米长的大甬道的两侧共有四合套式12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从寝室、客厅、花厅、戏楼、佛堂到马厩,无论是通体格局、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装饰,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现已开辟为杨柳青博物馆的石家大院中收藏大量名闻中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杰作,有造诣颇深的神品书画师钱慧安、高桐轩等人的精品;和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天津砖雕陈列,集中了130余件上乘之作。砖雕俗称“刻砖”,是古代汉族建筑的装饰艺术,独具一格,成就很高。此外泥人张彩塑、民间剪纸、杨柳青风筝、民间花会道具以及民俗陈列,充分体现明末清初建筑风格的石院复原陈列。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大院内的石府戏楼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宅戏楼。在西青区杨柳青镇,建于清光绪年间,原是津门八大家之一石万程四子石元士的宅第。堂院坐北朝南,由大、小四进院落组成。东院是三套四合院,为长辈及各房子孙居所;西院建客厅、戏楼和佛堂,是会客、娱乐、祭祀之所。大院建筑用料考究,作工精细,砖雕木刻形式多样,常用“福寿双全”、“岁寒三友”、“莲荷”、“万福”、“连珠”等喜庆吉祥图案。北京人要领略大院文化,不必大老远跑到山西去,在天津西郊杨柳青镇,就有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大院——石家大院。从北京驱车向东,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
如何理解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穿越千年时空,中国古建筑是凝聚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品,犹如画般的意境之美。
北方的皇家建筑,红墙、红柱、黄瓦彩画,辉煌富丽,重彩金碧。南方园林寺观,白墙黑柱青瓦,好似水墨写意,全是文人的情趣。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色彩的艺术,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善于使用色彩。建筑物上的色彩缤纷,颜色种类繁多,是我们特有的民族特色。
下面跟着古建中国一起来看看,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与演变。
原始建筑
中国原始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
商周
起初人们多是依据色彩喜好、图腾象征、风水等,把红、白、黑、黄颜色涂在建筑上。
殷商时期的宫殿,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
周代还规定青、红、黄、白、黑为正色。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春秋战国
由于阶段的产生,统治者把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在礼记中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这些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反映在建筑的等级与色彩上。
春秋时不仅宫殿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墙上有彩绘,并已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居民楼设计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居民楼设计的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