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西欧的记载?
徐时进的《欧罗巴国记》,是根据他本人与利玛窦在南京时的交谈而写成的。
关于利玛窦在南京活动的记载:
利玛窦从1599年2月开始在南京居住了15个月。南京是明朝的陪都,权贵密聚,学者蜂附,这为利玛窦拓展在中国高层的活动空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正是在南京,利玛窦进入了“中央一级的上层主流社会”,而在此之前,他只是活跃于“省一级”官员圈子之中。利玛窦认为,南京就是此前上帝在梦中告诉他的“归宿”。
利玛窦在回忆录中,用了整整六章的篇幅叙述了他在南京的活动。但在中文文献中,除了一些诗作以及关于利玛窦世界地图的零星记载外,目前所知的史料甚少。现代学者关于利玛窦在南京时期活动的许多著述,实际上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改写利玛窦的信件及回忆录而已。因此,徐时进的《欧罗巴国记》,就为研究利玛窦在南京的活动提供了新的史料。
《欧罗巴国记》不仅保存了关于利玛窦在南京活动的一些资料,而且有的内容还可以在利玛窦自己的著述中找到印证,甚至补充了利玛窦的记载。
比较早的中国和西方的交往的史实就是古代罗马的皇帝贵族在夏天穿着中国制造的丝绸到斗兽场或者歌剧院观剧,当然这个可能只是通过中间波斯商人作为中介的间接交往;
中国古代有明确证据记载的和西欧国家的直接交往实在蒙古西征时期,蒙古人向西进攻的时候打到了今天的维也纳,当时蒙古人的军中就有为数不少的++工匠和商人;
之后随着海上航路的开通,中西交往就主要是依靠海路而不是陆路了,大概在1530年之后开始,西欧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不列颠等国家就开始向中国派出++教传教士一边传教一边进行调查交流,比如利玛窦、罗明坚等西欧传教士都是在通过澳门登录广东,比如今天广东的上川岛就是当时西欧传教士的集中地,所以上川岛今天很有一些名气,然后从广东韶关(他们当时是穿着佛教和尚的袈裟、住在寺院里)北上南京、北京,甚至获得皇帝接见,并且开始以海军骚扰中国的海疆,包括广东福建沿海及台湾。
欧洲有史书吗?
欧洲有史书。《荷马史诗》就向我们展示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以及希腊人从氏族公社进入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形态。
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在从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暴力干扰;古希腊的国家组织纯粹是通过私有财产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直接从氏族公社中产生出来的。
西方从来没有正式的史书?
西方的历史书更多的是个人行为,从帝王到雇佣兵,只要对历史感兴趣,都可以自己写,如果写得好,就是国家官方正史。没有国家治史的。国家只有宫廷记录。 而且从中世纪宗教统治开始,教廷是对历史书都是严格控制的,不允许乱讲话,必须在教廷的控制范围下,那句话怎么说的:历史是宗教的仆人。
一直要到文艺复兴,才会有国家治史。 所以你看西方历史书,就像看在中国的汉代以前,都是个人著作,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西方更多,牛人也多。。。就像凯撒就写了2本。
西方史学十大名著?
1、《历史》,即《希腊波斯战争史》,又称《缪司书》。本书是西方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作者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年---约前425年),古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被尊称为西方"史学之父"。全书共有9卷,从第1卷至第5卷第28节泛论波斯帝国的扩张,记述西亚、北非及希腊等地山川形势、历史掌故、风俗习惯等;从第5卷第29节至本书结束,专门记述希波战争的过程。该书视野广阔,取材宏富,叙述巧妙,史料与文学价值兼备。
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又译《雅典、斯巴达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年---约前400年),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全书共有8卷,第1卷包括序论及战争的背景、起因,其余各卷依照时间的顺序,叙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大部分经过,终止于公元前411年。本书重视搜集和辨别原始资料,力求使自己的叙述与客观事实相符,是西方"客观史学的典范"。该书主题明确,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专注于军政大事,文笔简洁,一气呵成。
3、《长征记》,约在公元前370年发表。作者色诺芬(公元前430年---约前354年),曾以雇佣兵的身份参加了波斯内部争夺王位的战争。在失败后,他被雇佣军们推为首领,只得率领部队由波斯腹地冒险长征,最终返回希腊。本书是一部回忆录,系根据其在长征过程中行军作战的笔记写成。全书共有7卷。虽然作者未免夸大了自己在这次远征中的作用,但书中所记载的沿途山川形势、风俗民情及作战经过,大多翔实可靠,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欧洲史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欧洲史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