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白朴真实故事
白朴的故事
白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和诗人元好问十分交好。在当时,白朴的家庭十分幸福美满,家境优渥。白朴在这样一个家庭出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白朴出生没有多久,南京已经被蒙古军所包围,白朴的父亲白华是金朝的一位重臣,每天为国家的存亡而四处奔走,根本无暇顾及白朴母子。后来,蒙古军决定炮轰汴梁城,白华和皇上渡河而走,不得已把妻儿留在汴京,蒙古军攻入城后,抢劫了很多东西,在这次战争中,白朴母子走失了。幸亏元好问将白朴姐弟解救出来,将白朴姐弟带入他家抚养。后来,白朴的父亲投靠了元朝,元好问知道后,便将白朴姐弟带去还给了白华,白朴父子相见抱头痛哭。
政治稳定后,白朴和父亲也安定下来,白朴听从父亲的指导,安心做学问。而白朴在诗歌等方面的造诣越来越高,期间有人提拔他做官但是白朴都谢绝。白朴一生最恨蒙古军的恶行,他写了大量的诗歌以抒发自己对蒙古军的憎恨之感,这也是白朴不为官的理由。白朴决定寄情于山水之间,白朴一生行走在祖国的山河之中,他以景观为创作基点,写了大量的诗歌、小令、元曲等作品。《梧桐雨》、《墙头马上》都是白朴的杂剧代表作,通过描写曲折的爱情故事,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情。
黄河历史故事(简短150字)?
黄河源头的历史故事
黄河因为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河水浑浊呈黄色而得此名。中国古籍中称“河”,《汉书》里始有“黄河”之名。
饮水思源也好,追根溯源也罢,从古到今,中华儿女就一直对黄河源头进行了永不停歇的追溯,并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诗篇。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出过许多首关于黄河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诗句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等。在这些诗句中,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运用瑰丽的想象,对黄河的源头做了艺术化的探寻。
《尚书•禹贡》曾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即阿尼玛卿山,也称为大积石山,但这里离黄河源头还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山海经》、《尔雅》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地下,南出为河源”的说法(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这些说法都不确切,但却延续到隋唐。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对黄河河源建立了正确的认识。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即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表明人们已知黄河发源于此。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平定吐谷浑叛乱,将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领人马到达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唐宋以来,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
历史人物故事一百字?
宋濂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欧阳修
欧阳修 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朝的450字历史小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朝的450字历史小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