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的祖先?

唐山,冀东的明珠,河北省的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而1976年的地震之殇也让世人记住了这座城市。唐山,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感恩的城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

远古时代,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唐山人的祖先就劳动、斗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1955年10月,河北省文物考古队在唐山市路北区大城山的东峰发掘了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量陶器的出土,说明当时滦河两岸的人们早已过着定居生活了。属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195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在迁安县城南10公里的滦河南岸爪村附近,发掘出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披毛犀、野驴、野猪、赤鹿、转角羊、原始牛、纳玛象等。人类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北迁安县爪村出土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石器、骨器(骨针、骨锥),为进一步研究滦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4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作生息。迁安爪村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0年I,玉田孟家泉人的发现至今约有17,000年。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滦县的东灰山。遵化的君子口等,到处都有发现。

邯郸苏曹桥的历史?

明万历元年(1573)

据明万历元年(1573)本《邯郸县志》卷三《建置志》载:桥梁,在滏河者凡四处:其在城东南者为罗城头桥;在城东者为柳林桥;柳林之北为(南)苏曹桥;苏曹之北为冯村桥。桥皆以草木为之。"

清康熙十二年(1673)

而清康熙十二年(1673)本《邯郸县志》卷三《建置志》桥闸条:桥梁,在滏阳河者,凡八处。其在城东南者为张庄桥,为罗城头桥;在城东者为柳林桥;在城北者为南苏曹桥;稍北为北苏曹桥;苏曹之北为冯村桥;冯村之北为苏里桥;又东北为贾葛口桥。惟张庄,北苏曹二桥以石为之,余皆以土为之。"。

两部县志编修时间相距一百年,在明万历元年至清康熙十二年这一百年间,在苏曹木桥(万历本所称苏曹桥,康熙本所称南苏曹桥)以北,又修建了苏曹石桥(即康熙本所称北苏曹桥)。

光绪本《邯郸县志·营建志》中载有华长中《重修北苏曹桥记》:"苏曹石桥,明万历年间大千师之造也。大千师者,闲云野鹤,万水千山,渡杯偶来..."此番叙述虽有神话渲染之嫌,恐与当地的民间传说有关,也不无道理。民国二十二年本《邯郸县志-地理志》交通津渡条中记载:"北苏曹桥在城东北五里,传为明万历间大千僧建。清道光二十九年村人武举郭汝为重修,石筑。"可见,今存苏曹桥是1849年重修桥,但就整桥的结构而言,还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原建桥的风格。

据考察和访问当地年长者得知,邯郸境内滏阳河凡建有重要桥闸的地方,同时也均建有河神庙,这也正好符合古代"有桥就有河神庙"这一说法。在明清时期,河神庙是当地民众和船工敬奉河神的场所,苏曹是当时邯郸最重要的航运码头之一,当地流传的民谣就反映了苏曹航运以及河神庙的有关情况:"桥西有座河神庙,滏阳河里行舟船。"苏曹河神庙原址在桥西路北顺河街西,今副食品店的位置。2010年,群众在桥西顺河街东滏阳河西岸上重建了河神庙。明清时期,在苏曹民间就有河神活动的传说,并择良辰吉日会兴办"河会",举办形式多彩的敬奉河神活动,古代西门豹治邺破除"河伯娶妻"的故事,就是最早的河会形式。河会是农村集市活动的一种形式,并夹杂有大量封建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是旧时百姓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并延传至今。苏曹一年中有两次较大的河会,分别为农历二月廿二日和农历六月廿二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山市路北区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山市路北区历史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邯郸苏曹桥的历史,唐山市路北区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