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过年的习俗?

  1、客家年: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跳花节:农历正月间,会迎来长角苗一年一度的跳花节。周边成千上百的苗族姑娘、小伙们纷纷盛装打扮自己,汇聚在跳花场上,以歌舞狂欢过节。

  3、打侗年:贵州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在农历年底,家家户户就红红火火忙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贴春联等。

贵州春节习俗?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因此在春节期间,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习俗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贵州春节的习俗:

1. 苗族的“跳花灯”:苗族人会在春节期间制作各种形状的花灯,并在村庄中举行跳花灯的活动,象征着除旧迎新、祛灾祈福。

2. 侗族的“打侗鼓”:侗族人会在春节期间打侗鼓,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3. 布依族的“祭祖”:布依族人会在春节期间祭祖,并在家中设置祖宗牌位,烧香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4. 彝族的“吃酸汤鱼”:彝族人会在春节期间吃酸汤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生活富裕。

5. 汉族的“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这些都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庆祝新年的到来,并在年夜饭上品尝美食,团聚欢庆。

6. 安顺地区的“踩堆堆”:安顺人会在春节期间踩堆堆,即在广场或公园中搭建高台,表演传统文艺节目,吸引大量观众参与。

贵州的春节习俗?

贵州过年特色风俗有:客家年、跳花节、打侗年、侗戏等。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

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贵阳市人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1.跳地戏

贵阳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地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跳场”等民族节日,为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在民族节日、++期间及农闲时节,农村要开展演地戏、跳芦笙舞、赛歌、赛马、斗牛等饶有情趣、极富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育活动。而那乡间寨上民族情趣极浓的婚俗、酒规、葬礼,也会使游人大开眼界。如果你有幸参加这些民族节日的话,一定会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情。

2.芦笙舞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木制簧管乐器,大的有一丈多,小的不及一尺,管的数目多的有10管,少则单管、双管,最常用的是6管,其音调可雄浑低沉,亦可清脆高亢。在苗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 芦笙舞现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这些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芦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术动作及高难度杂技动作,为人所喜闻乐见。芦笙舞成了贵州喜庆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3.花灯

花灯是贵州民间举办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文娱活动。正月十五晚上,悬挂彩灯,并进行这种活动。 民间称为“玩花灯”、“唱花灯”、“跳花灯”或“花灯”。民间过年风习的民谚称为“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 花灯大约是在明朝初年,由来自江南及中原、留在贵州驻守和屯耕的军士们传入贵州。到清朝时期,花灯在贵州已经十分流行。民国年间,花灯普及到贵州绝大部分的乡村集镇。 贵州花灯包含花灯歌舞和花灯剧(戏)两种艺术形式。花灯歌舞(俗称“地灯”、“锣鼓灯”或“锣鼓转”等)较简单、短小,无整戏剧情节,主要是抒发某种感情或说明某件事理。表演时,演员一肌要手执扇和手帕,载歌载舞、歌舞结合。有时,还要++韵白(俗称“拉白”)、对唱、轮唱、齐唱、合唱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贵阳的家乡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贵阳的家乡过年的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贵州春节习俗,贵阳的家乡过年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