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句话有何典故?有什么现实意义?

你好,我是秋风学诗,谢谢邀请。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是莆田荔城区阔口玉湖陈氏宗祠门前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源自于陈俊卿。作为一句励志格言在莆田广为流传,它的出处来源于一个典故:

南宋绍兴八年,兴化一批学子离乡前往京师临安赴考。经过省试、殿试,黄公度高中状元,陈俊卿中榜眼,75岁的林邓和18岁的龚茂良皆中进士,此次兴化学子金榜题名多达14人。第二天,朝廷举办盛宴,殿试官员与新科进士一同出席,高宗趁着酒兴问道:“为何兴化军"扮榆未五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寻思后回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高宗接着问陈俊卿,陈俊卿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听后说:“公度不如卿!” 陈俊卿后来官至丞相,著有《家训》,其所阐述的礼、义、忠、孝等思想,皆为后人所传承。前来谒祖的陈氏后裔在学习家训的同时,也把“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典故传播开来。

陈俊卿的“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体现了莆田人在艰难环境中自强不息、勤奋求学的进取精神,其意蕴深刻。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其现实意义有三:

一是实现人生目标,需要顽强的生命力。松柏之所以长青,因为生命力极强,不论是瘠地岩壑和石灰岩山地,都能生长。从另一个方面讲,松柏高雅古朴,奋发刚强,也是长寿的象征。作为一个人,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拚搏、是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像松柏四季长青,岁寒不凋。

二是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发奋图强的精神。古代跟现在不同,古代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读上书的,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是念不起书,如果有了读书的机会,都会高度重视知识的价值和益处,悬梁刺股刻苦学习,因此他们的知识就掌握的好,对应试科目就能得心应手。虽然现在我们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但很多学生不珍惜,贪图享受,很难追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目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贫而有大成就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贫而有大成就的历史故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地瘦栽松柏 家贫子读书”这句话有何典故?有什么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