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说丝路,中国人最早如何知道西域的情报?
张謇出使西域,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开始!
说到张謇出使西域,相信大家肯定不陌生,那次出使西域,西域的植物与乐器传入汉朝,而汉朝的丝绸与冶铁术则传入西方。那么,张謇出使西域还给汉朝与西方国家带来了什么影响吗?一起看看吧!
在张骞之前,横贯欧亚的交通线以草原丝绸之路为主,经蒙古草原天山北麓、哈萨克草原、南俄草原到达欧洲黑海沿岸。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绿洲丝绸之路,并成为一条主流而固定的路线。他往返的两条路,形成了后来丝路的南线与中线。《史记·大宛列传》与《汉书·西域传》就是依靠张骞的见闻而写成的。尽管他没有完成最初的政治任务,但带回了大量西方地理与民族信息。笼罩在汉帝国西部的迷雾一点点消散,中原文明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并产生了交流、通商的强烈愿望。这些亲历见闻被记录在史籍之中,成为中国人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份原始资料。
在张骞亲履之前,中原文明对于西方的地理概念既模糊又混乱,以为有“弱水”通天河上去,以为有所谓西王母等。张骞第一次出使时,对所谓弱水、西王母之类传说进行了实际考察指出这些都仅仅是传说,自己没有见到。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出,依据张骞的第一手资料,《山海经》《禹本记》等书中关于西域地理的记载有许多错误,无法令人相信。中亚有两条大河,锡尔河和阿姆河。张骞推断“于阗河”就是黄河的源头,这条河向东流入罗布泊(当时称盐泽),然后潜行于地下,一直到青海积石山再冒出来。张骞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汉武帝,于是汉武帝便将传说中的神山“昆仑山”比定为“于阗南山”。从此,虚无缥缈的昆仑山终于有了具体的位置。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双面或者多面且获得善终的间谍?
答,我知道一个,辛西娅。
西方专家认为,在窃取情报方面,女性往往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首屈一指的便是辛西娅。辛西娅原名贝蒂·索普,1910年生于明尼苏达,成年之后的辛西娅长发碧眼,无论是脸蛋还是身材都十分完美,她的目光对男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衅。
二战刚开始,辛西娅就展现了自己的在间谍方面的天分,借助意大利驻美大使的帮助,辛西娅成功入侵海军系统,1941年,辛西娅假扮记者,迷惑了法国驻美发言人布鲁斯,布鲁斯对她一见钟情,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之后却没有揭穿,反而帮助辛西娅破解法国海军系统,成功之后两人远走高飞,在法国一处乡村中安度晚年。
间谍一般不得好死,这是一般的规律。但与大多数间谍不同,辛西娅的结局也算“完美”:布鲁斯最终与前妻离婚,1946年迎娶辛西娅,两人在法国乡村古堡中安然度过晚年。后来,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写道:“一个美国女人又一次挽救了大不列颠。”这个美国女人就是指的辛西娅。
’红色间谍’郭汝瑰,曾经是蒋军的重要智囊,深得重用,红极一时。但后来又成为我方的‘卧底’,为我军作战提供了许多重要机密情报,是我军的‘龙潭英雄’。最后虽然不是真正的善终,但90高寿也是十分难得的。
郭汝瑰拥有当时罕见的学历文凭,他曾先后进入黄埔军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国民政府陆军大学学习,这样的多所名牌军校经历,在当时国共两个阵营中,屈指可数。
抗战爆发后,原本在陆军大学当教官的郭汝瑰加入蒋军部队,并在对日军作战时,凭着自己的远见卓识和真知灼见,受到大佬陈诚的赏识,得到重用,并成为陈诚‘土木系’的‘十三太保’之一。
后来郭汝瑰进入蒋军的中枢机构——国防部作战厅,又获得了蒋校长的青睐,红极一时。
郭汝瑰早期曾加入过我党,但后来失去联系。加入蒋阵营后,他也曾一度倾力而为,给蒋军做出了不少贡献,并颇受重用。但随着职位的晋升,他见证了其内部的腐败和黑暗,这让正直不阿的郭汝瑰心灰意冷,失望至极。
他开始积极寻找组织,最终与我党重新恢复联系,并听从安排继续在蒋军中潜伏。从此,郭汝瑰利用在蒋军中的关键职位,为我军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军事机密。
有时候,蒋军的作战计划还没有下发到作战部队,但却已经摆在了我军领导人的桌上。而且,郭汝瑰利用自己的职务,在提供作战方案和参与指挥作战时,有时故意引导蒋军的战场指挥陷入混乱,以至于曾引起了蒋军高级将领的怀疑。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许多战役,都因为得到了郭汝瑰重要情报,而打得有条不紊,最后取得胜利。
在蒋军一败千里,准备在大西南负隅顽抗时,已是兵团司令的郭汝瑰又在关键时刻率一个军起义,破坏了蒋校长固守大西南的作战计划。
解放后,郭汝瑰身份并没有对外公布,他先后任川南行署交通厅长、军事学院教员。直到1980年,经过申请,他被批准重新加入组织,并享受副兵团级待遇。
在解放战争中,郭汝瑰为我军与蒋军的决战,提供了许多至关重要的机密情报,屡建奇功,贡献卓越。1997年,郭汝瑰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终年90岁,光荣的走完了他曲折、惊险而又传奇的一生。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情报专家有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情报专家有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