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楼梦》,为什么我心里会那么难受呢?
如果你真有这种感觉,那么这或许只能说明因为你自身的缘故而导致你的心境与作者非常的契合,按理说这是一种非常非常难得、兼非常好的事情,然而独独放到曹雪芹这里偏偏就是极不好的、因为作者也根本就没有写完他的心声。
有人说曹雪芹是病死的,这最大的可能又会是因为什么病呢?当中嫌疑最大的莫过于抑郁症了!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以后还是不要看了、且尽量多接触一些轻松阳光型的书籍,如《红楼梦》这样的书不适合你这样的人看——除非你能从自我当中跳出来、以极其的理智来看待一切事物。
如同你一般,电视版的《红楼梦》我看过几集,书是从来没看——是不敢看!我怕被曹雪芹拉入无底的深渊,我怕我的精神会失控,这本书也是我印象当中最为深刻的害怕、一直是采取躲避的策略。
难受就别去看了!去看一些适合自已的书!去看一些对自已身心有益的书!
看《红楼梦》难受,这似乎是把前人“难受”的经历在自已身上重新体验!因此,建议别去看它!看它时间久了、自已也会变成一个“泪人”!
《红楼梦》一直都是一本神奇的书,断断续续从小学到大学到现在仍然可以继续看,不同时候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内容,每个时期的经历与阅历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每次读下来的感受都会不同。
很多人都会认为《红楼梦》是一本很悲伤的书,特别读了好多遍之后这种悲伤的感觉尤其突出,大致这是走入读红楼的第二种境界了,就是看到书外的内涵,可是这不是最终的目的,红楼“以乐写悲,也要以悲写清醒”,不是一味偏执于毁灭的悲伤,更要了解如何重建。
这个时候只觉得红楼就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说,可以看到宝玉等少年大闹学堂的顽劣,可以看到宝玉和黛玉爱情的美好,可是看到探春起诗社的精彩、湘云喝酒醉倒红药圃的潇洒,反正入目之处都是欢乐的事情。
即便偶尔看到一些悲伤,比如宝玉被打、金钏儿投井、抄件大观园的惨烈,可是这些往往都被一扫而过,或许是看不懂、或许是难以接受,总的来说这个时候就是舍不得悲伤,想要记住的都是欢乐的事情。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作为描述的背景,其中创造的机会让众人齐聚贾府开展了大部分的生活叙事。虽然曹公早就说过朝代、地方和人物都是无据可考的,但是贾府所处的时代依旧是封建的时代,这个时候种种的规矩、束缚、偏见和压迫都是存在的,它们的出现给很多的女子带来的悲剧的命运。
她们都是天真烂漫的女子,可是在贾府的这个大染缸里,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这就是曹公特意安排了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看到所有女孩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个大家族的没落有时候就是悄无声息的,家族并没有突然遭遇横祸,就是子孙之间没有任何的建树,慢慢地就没落了。贾府的没落必然会给身居其中的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正如而后出家的宝玉。
读懂红楼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看懂其中的悲伤,看懂每个女孩子的命运和结局,因为知道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是不好的事,都是会直接将贾府导向悲剧的命运的事,就会莫名的悲从中来。可是这不是曹公想要传达的深意,如果只是悲伤这就误解了原意。
为什么有些人读《红楼梦》就会沉醉它的世界无法自拔,和性格有关系吗?
您好,我是玺汾天涯,谢谢您的邀请,很愿意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呢我认为人类本身具有模仿的本能,无论是思想,语言,行为,在熟识的共同环境里相处久了,尤其是磁场相近的人,会不自觉的被磁化了意识从而同化了情感,语言和行为;例如夫妻之间的所谓夫妻相就缘与此;再如很多的影视演员假戏成真久久的不能从戏中角色转换出来而抑郁;读书也是一样,如果没有节制而沉溺与其中,就会变成“书呆子”;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世界巨著,篇幅巨长且生动华丽,把生活和自然浑然天成,逼真而有味道;人物性格刻画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且强烈的放射着诗和理想的光辉,所以让读它的人往往如梦似幻,就象步入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从惊诧好奇到流连迷乱,伴着主人公哭,随着主人公笑;伤悲着黛玉葬花,惋怜着宝玉出家;自陷其中,欲拔不能。长此以往,便会抑郁其中,就会变成很危险的抑郁症,如果还来得及要做及时的心理疏导,让他(她)们明白:从书中学习的是文化造旨,是时代的引迀,是历史的厚度,更是为了丰富自己而力行于现实;而不是从书中看情感故事,更不能虚幻痴迷了自己浪费时间和感情,与其这样不能辩证的读书,不如不读的好。我认为这跟性格没有太多关系,但跟性情有关系,比如自制力较强,且有基本文化分柝力的人,会把读书当成学习,而且生活时间会安排的很条理;既使偶尔的情不自禁也是正常的情感同化,但不会允许自己无节制与某一件课余爱好。
所以凡事都要有度,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辩证理解和接受;黄金虽昂贵,但随身而行的只能是恰到好处的饰品点缀;因此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情,毕竟生活是现实的,人生是需要规划的,事业工作,读书学习,社会家庭,都要自我调控好,这是很重要而且必须做的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什么看到历史人物会心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什么看到历史人物会心酸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