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康熙是皇帝,咋还跟一个老汉过不去呢?事有蹊跷必有妖,仔细了解之下,才明白咋回事儿,原来这位老汉威胁到了清朝的稳定。

散落民间的皇子

明朝灭亡之后,励精图治崇祯皇帝倒霉啊,忙了半辈子成了亡国皇帝。最终他有七个儿子,在亡国的时候死了四个,最终在李自成兵败的时候趁乱跑了三个,哪三个呢?老大朱慈烺;老三朱慈炯;老五朱慈焕。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 华夏历史

逃亡之后,三人浪迹天涯,过惯了舒服日子的的大太子朱慈烺,在流亡之中忍受不住煎熬,最终铤而走险去投奔了自己的姥爷周奎,过了几天好日子的朱慈烺,早忘了自己是亡国太子的身份,失去警惕的朱慈烺最终被他的舅舅们绑起来,扭送给了清廷请赏,这样一来就避免被牵连。

朱慈烺到死都没想到,这亲情如此不堪一击,可见他有多么不成熟,有此下场也怪不得别人狠毒了。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 华夏历史

老三朱慈炯不知道去哪里了,他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清朝为此特别烦恼,因为朱慈炯一天找不到,一天就有反清复明的组织借着他的名号造反,此起彼伏,闹的清朝不得安宁。

老五朱慈焕,不同于老大,他能忍住民间疾苦,能够明白自己不能露面,更不能相信任何人,在老大的前车之鉴下,他肯定不会再选择去找什么姥爷、舅舅。他更倾向于学习老三,从此人间蒸发,过自己的余生。他和老三不同,他从来都不想反清复明,就想从此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 华夏历史

朱慈焕逃亡之后,隐居于民间,在民间受到贵人相助,改头换姓,名为王士元。朱慈焕早民间生活,倒也衣食无忧,毕竟是一个皇子,从小读书,凭借自己的文化,在民间做教书先生,也算受人尊敬。

一言不慎

时间荏苒,有如白驹过隙,等到朱慈焕70多岁的时候,他早已习惯了自己的生活和身份,小心翼翼几十年的朱慈焕,逐渐开始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身份。一时大意的朱慈焕在和朋友酒后聊天的时候,不小心泄露了自己的身份。

尽管朱慈焕酒醒之后十分后悔和懊恼,但还是安慰自己,毕竟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如今清朝已经稳定,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了,于是朱慈焕放宽了心。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 华夏历史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有一位念一和尚得知了此事,于是反清复明的念头冒了出来,这位念一和尚就打着朱慈焕的名号,造反了。

朱慈焕一听,心里大惊,他知道自己给自己惹祸了,于是带着家人,全家迁徙,找一个新的地方落脚。

狡猾的清廷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康熙皇帝祭拜明皇陵。说道康熙祭拜明皇陵这件事儿,由来已久,大清朝是推翻了明朝建立政权,为什么清朝皇帝却时常祭拜明皇陵呢?因为他们清兵入关,为汉族所不容,为了稳固统治,清朝的历代皇帝都会做做样子,表现出对前朝汉王朝的怀念与尊重。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 华夏历史

康熙尤其会用此套路收买人心,甚至还发出了一个信号,他说:“寻找明朝皇族后裔,封官,让他们守陵吧。”一句话说出来,让天下人都觉得康熙宽容大度,前朝恩怨,尽释前嫌。这样的态度传到民间,自然也传入了朱慈焕的耳朵,年迈的朱慈焕幼稚的以为清朝已经忘记了他们与大明朝的恩怨,就算找到自己也没什么,能为祖宗世代守陵,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朱慈焕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全家老小被清军抓捕,朱慈焕仍抱有幻想,做定了给祖宗守陵的准备,结果却没能如愿,最终朱慈焕全家被斩,他被人被凌迟处死,享年75岁。

康熙杀朱慈焕,就不怕汉人不满吗?就不怕他拜祭明皇陵的安排成为笑谈吗?他当然怕,所以他杀朱慈焕的理由不是清除前朝余孽,而是抹黑朱慈焕冒充“朱慈焕”,以他冒充前朝皇子的罪名,将其全家处死,断了崇祯最后的血脉,然后还继续拜祭明皇陵,估计拜祭的时候,康熙会窃笑也说不定。

▲文/野史日记 欢迎关注!

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到底带走了什么,让后人诟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不要以狭隘的民族主义去看鉴真大师。

鉴真大师去日本是为了弘扬佛法。

作为一个僧人,这是他应该做的。

而鉴真在日本为了传佛法,也使用了自己的医学能力和其他能力,让日本有很多进步,这也是好事。

因为即便没有鉴真存在,这些东西早晚也会被日本学会。

鉴真的时代中日并不是敌人,甚至日本还一味学习大唐文化。

到中日为敌,还是明代末期的事情,鉴真不可能预测到这么多年以后的事情。

鉴真大师曾将几样“国宝”带到日本:它们在中国仅是日用品

鉴真大师去日本,并不仅仅是宣扬佛法这么简单,更带去了很多宝贝,包括:中医、书法、建筑、雕刻甚至豆腐、茶叶和味增。听萨沙说一说吧。

鉴真大师为了宣扬佛法,冒着大唐政府的禁令,进行了6次偷渡,最终达到了日本。

为此,鉴真大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几次险些送命,最终还瞎了双眼,大弟子祥彦在途中死去。

最终,在天宝十二年(753),鉴真大师东渡成功。

他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由此活动了10年,最终圆寂。

直到今天,日本人对于鉴真大师评价非常高,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除了佛法以外,鉴真大师还带去了很多东西。

第一,中医。

在鉴真大师到达日本之前,这里已经有了中医,也叫作汉方医学。

在公元5世纪,也就是鉴真大师之前200多年,中医经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

可是,此时日本的中医,还是很弱的东西。中医的药物稀少且昂贵,医生的水平也低下,只是为日本的宫廷和少数贵族服务。

据说北宋到南宋之间,还有一个朝代,有没有人了解?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一路南下,兵临汴梁城下。宋徽宗慌乱无措,便主动禅位于宋钦宗,然后他就跑到江南避祸去了。

宋钦宗上台后,想到当年宰相王黼暗中替三弟郓王赵楷筹划谋夺太子位之事,就气不打一出来。于是钦宗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暗中弄死了王黼、童贯等人。

之后钦宗想把王黼的小弟张邦昌也弄死,但当时金兵已经围城,要求北宋派一个宰相和一个亲王到金营谈判兼做人质,于是钦宗就想到了借金人之手杀了张邦昌的计策,给了张邦昌派了一个“美差”——让他和后来的宋高宗赵构一起到金营议和。

张邦昌是个人精,毕竟是当过宰相的人,他知道自己此去必然凶多吉少,所以自打进了金营后,他就在各种场合哭,给金国人留下了一个他软弱无能的印象。而赵构则跟张邦昌完全相反,他当时涉世不深,凡事都跟金人抬杠,一副不怕死模样,表现的一点都不像个王爷(赵构后期软弱是后来的事,早期还是很钢的一个人)。

金人认为他是个假王爷,就扯理由把他赶了回去,又让钦宗8换了性格软弱的肃王赵枢到金营当人质。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 华夏历史


后来宋金议和成功,北宋割地赔款,金军擒走肃王,撤兵退回北方。

赵构回去后,徽宗也回来了,徽宗和钦宗对赵构非常热情,封了他为太傅加节度使,这次危机就这么过去了。

不过之后由于宋朝不割地,也凑不齐答应的赔款(五百万两黄金,五千万两白银),金国大怒,斥责宋朝言而无信,便再度挥师南下,打算给宋朝一点颜色看看。

当时宋朝财政匮乏,军队战斗力很差,既无力反攻,也无力防守。金军突破宋朝北部边防线后,又直奔东京而来。

这一次宋钦宗又无计可施,只好议和。为了表示隆重,只得再派一个亲王去议和。这次派谁去呢?只能是赵构,因为他熟悉,而且别的王爷也都不敢去。

赵构离京后,行至磁州,当地的知州宗泽闻讯赶来,在城外拦住了赵构。宗泽对赵构推心置腹的说,金国人狡诈,您此番前行,实在不妥当。肃王上次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您这次要是去了,估计也回不来。所以我劝您还是别去送死了,干脆留下了带领大家一起勤王护驾吧。

赵构想了想,觉得宗泽说的对。于是他就留在了磁州,静观事态发展。

当赵构在磁州盘桓之时,金军第二次打过了黄河,又把东京汴梁围了。

随着京城的被围,金军的临近,磁州也不安全了,赵构于是就离开磁州,跑到相州。之后又跑到了大名府。(这些地方都在黄河以北,因为金军直击东京,南下途中的很多州府都直接绕过,没打,所以赵构留在河北反而比待在东京更安全)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 华夏历史


赵构到了相州后,从东京汴梁城来的使者就到了。使者告诉赵构,说钦宗皇帝知道赵构没去金营,没被俘虏,现在钦宗任命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在外招募军队,起兵勤王护驾。于是赵构就在大名府建立元帅府,开始招兵。

但是,把老百姓训练成合格的军人,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赵构当时只有口头名号,手上既没有实权,也没有粮饷,很难招到兵,况且招到了兵也不见得打得过金国人。所以赵构在相州扯旗子折腾了半个月,也没有什么具体行动。

蒙古人杀光金国皇室而善待宋朝皇室,为何有这样不一致的风格?

对金朝,蒙古是切齿痛恨,蒙金两国是世仇是死敌,蒙古绝对不会对金朝手软,包括与金朝同气相声的西夏,蒙古一样赶尽杀绝,但是对南宋皇室,蒙古显然是优待的,如此截然不同的待遇,是为何?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 华夏历史



蒙古与金朝是历史上有名的世仇,两国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仇恨实在太深了。在蒙古还没强大之前,看看金朝都做了什么“好事”:金熙宗时期,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朝以反叛罪钉在“木驴”上处死。有“小尧舜”之称的金世宗,对蒙古人同样充满敌意,蒙古纳贡称臣还不算,还每三年遣兵向北攻打蒙古人,美曰“减丁”,蒙古人表面上臣服,实际上无不咬牙切齿,对金人恨之入骨。为了防止蒙古人报复,金人还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筑起一条南北长3000里的长城,不为别的,就为了防止蒙古人报复袭扰。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 华夏历史



面对金人的残酷压榨压迫,蒙古人非常沉得住气。蒙古人的英雄铁木真花了十年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厉兵秣马、续势待发,随时南下,专打金朝。一报祖宗之仇,二来与金朝逐鹿中原,将金朝赶尽杀绝取而代之。伐金,是成吉思汗必生所愿,因此,终其他一生,金朝都是头号对手,不除绝不瞑目。为了灭金,蒙古先后三次伐西夏,以去金之左膀右臂。蒙古灭金,前后历时长达24年,1211年蒙古于野狐岭大败45万金军,此役让金朝元气大伤,此后蒙金力量开始逆转。1213年,蒙古第三次伐金,又一次大败金朝,同年八月,金朝发生政变,卫绍王永济被杀,宣宗继位。在蒙古大军压迫下,宣宗迁都南京,中都被围,金朝半壁江山已尽落蒙古之手。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 华夏历史



宣宗南迁后,金朝更是溃不成军,北方大片土地尽数沦陷。1217年蒙古大将木华黎征金更是给金朝以致命一击。金哀宗继位后,面对三面受敌的严峻形势,决定停止宣宗的愚昧做法,与宋、夏修好,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抗蒙。以数十万兵西守潼关一带,另派精兵20万沿黄河2000余里分4段坚守。于是,蒙、金形成隔河对峙局面。但是蒙古人誓不罢休灭金,继续持续攻打。1227年,金朝重要的盟友西夏亡于蒙古,同年成吉思汗卒于清水县。蒙古继续加紧灭金,蒙古人尊成吉思汗遗命,借道南宋,绕过潼关,出其不意以灭金。这是南宋与蒙古的第一次交集,面对共同的世仇,南宋当然乐见蒙古灭金,因此慷慨开放边境,放行蒙军借道宋境灭金。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 华夏历史



经过多年的战争,金朝早已成强弩之末,不堪一击。三峰山之战后,金朝有限的力量被消灭殆尽。1233年,汴京沦陷,绝望中的金哀宗退守金朝最后一座大城市蔡州做背城一战。同年八月,南宋理宗皇帝接受蒙古联蒙攻金的建议,以名将孟珙为帅,出兵2万,米30万石浩浩荡荡开赴前线,与蒙军会师蔡州城下,联兵攻城,以期合力灭金。金天兴元年(1234年)旧历正月初十,金哀宗传位于末帝完颜承麟。十一日,宋蒙联军军破城。哀宗自缢,完颜承麟被杀,金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梁讲历史故事揭秘西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梁讲历史故事揭秘西夏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