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从四德对女性是否造成了伤害?

最初三从四德的意思,“从”指的是“被负责”,

就是说:女子未成年,由父亲负责教养。成婚后,由丈夫负责协调她和家族成员的关系。夫妇分工合作,共建家庭。丈夫去世,则儿子负责赡养母亲。

四德,如果仅要求品德端正,言语恰当温和,修饰仪容,勤于耕织,也算三观正。

从董仲舒开始,“从”的含义变了。“从”从“被负责”变成“服从”。

到朱熹,“服从”成了“天理”,自由的选择,平等和谐成了该消灭的“人欲”。

妇女从处于从属地位,变成绝对服从。

麻木?叫干啥干啥?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女性自己,把自己由“低”化,变成贱化了。

至今,在我乡,“娘们”胡搅蛮缠“不丢人”。

若有极难解决的事(纠纷),男子行“公平正义、通情达理”之事。而“娘们”负责撒泼骂街一哭二闹三上吊。

吊诡的是:当有人看不下去,指责时,泼妇说:“你跟俺娘们一样子啊?俺娘们知道啥?”

凡是分斤掰两撕脸皮的事,都是叫“家里娘们”干。

这种从内心把自己丑化矮化无知话,认为自己享有“不讲理”的特权,荼毒灵魂,才是最大的残害。(当然有男子怂恿)

“打司机”当众讹人的,超市偷窃的,为啥同样老人,大妈多于大爷,中年女性时时有之,而男士偏少,大家知道原因了吧。

而如今,把女性物化,女性自我物化,也令人痛心。

有些男子把女子“当成粉头取乐”。

更有女子以为自己仅用容貌就可取得丰厚报酬。凭美貌如花,就可嫁豪门享大福。

毫无尊严可讲!


儒家三从四德对女性是否造成了伤害 - 华夏历史

多女性的伤害是相对的吧!现代社会对女性的伤害也不小吧?三从四德缘于易经的自然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男属阳女属阴,在古代社会里,男性主宰生活。各有各的社会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却也重男轻女的,但是对女性并没有设定红线,只是三从四德规范家眷是生活实践的总结吧!现在的社会对女性就可以任意作为吗?🙏🙏🙏

三从四德是历史的产物,我们应当承认其即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树中璀璨的一叶,同时也应承认其时代的局限,并不能照搬应用于现代。

一、三从四德在历史上有及其重要的文明促进作用。在人类蒙昧时期,丛林法则主导,饥饿、战乱是常态,胳膊粗拳头大的通吃,弱小者被奴役,被掳、被杀,妇女是耕战、渔猎中的天然弱势群体,在两性关系中也是被欺负、被侵犯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通天彻地、智慧如海的圣人制定三从四德的规则,一是承认妇女在当时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弱势和从属现实,制定“三从”,幼时从父,出嫁从夫,老年夫亡从子,父、夫、子是妇女最亲密的人,让妇女听从这些关系最稳定、感情最亲密的男子的领导,即是领导、教育,也是爱护保护,圣人的深意我们不应该简单鞭笞为让妇女服从,是对妇女的奴役。试想,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如果鼓励柔弱者不受家庭父兄儿子的保护,走出去自食其力,即经济独立,无异于变相的驱羊入狼群,是杀害他们,是放弃他们。当然,经济上如果不能独立,自然在人格上、政治上也就不能独立了,我们看看现在未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雇员与老板的关系,附庸国与宗主国的关系,甚至是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就很明白,因为实力和经济基础决定了你的独立程度。所以在那个人吃人的旧时代,如果让女子不仰仗父兄丈夫儿子,无疑是不现实的。

但是圣人在制定三从规则,让妇女仰仗最亲密的男人,让男人保护自己最亲密的女人的同时,又为妇女制定了四德,即“德、言、容、功”,要求妇女从小就培养美好的品德,仪容仪表端正得体,具有女工纺织、家庭内业操作的技能,这是赢得男人尊重,成为辅佐男人成家立业的贤内助,自尊自爱自强的表现,即使现代社会,仍然是个人修养和学习工作生活的正道。当然也不仅仅女人应该如此,也是男人须臾不可所离的个人修养,只不过四德的内容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进步的内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东习俗女人不能上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东习俗女人不能上桌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儒家三从四德对女性是否造成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