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最特别的习俗是什么?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说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中午吃团圆饭,晚上下午三四点接财神,晚上放鞭炮吃饺子,大年初一天不亮起来拜年等等,老习俗很多。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从初二开始的出门走亲戚。
胶东这边的习俗,正月初二开始,要走亲戚,当地叫做“出门”。而且哪天该到哪里出门走亲戚从老辈子就约定俗成的传承下来。因此,出门走亲戚是春节里面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初二开始是到舅舅姥姥家,初三岳父岳母家,初四姑姑姨家,初五姐夫郎舅家。如果连襟多又离得远,那要一连好几天走亲戚。
过去走亲戚有很多讲究。用褪了皮的柳条编的篓子,里面先铺上鸡皮手巾或包袱,再往里装出门的东西:有大枣饽饽,花饽饽,桃酥饼干,几瓶白干酒。饽饽有讲究,不能放单数,必须是双的。另外,不能拿五个或十个饽饽,因为丧事才是能拿五个或十个饽饽。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我的头像关注,每天更新中……
各地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过年吃水饺,走亲访友,贴春联,放鞭炮,基本上各地都有,不同之处就五花八门了。
我老家最特别的习俗就是拜家谱了。每年大年初一,各户人家都早起,吃饭,出门拜年,拜完后就都不约而同地聚在村广场上。族长拿出家谱,村里今年哪家有生男孩的就报给族长,族长把新生儿名字填在家谱上,此称续家谱。而生女孩的家庭是不能报的,因为女孩不上家谱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几百年都没有变,到现在我们依旧遵循。续上家谱,生孩子的家庭会撒喜糖,放鞭炮庆祝一下。
接下来就进入正式的拜家谱环节。首先在舞台中央摆上香案,把家谱供在上面。全村人从辈份最长的一辈开始,每辈人整齐排列,集体给家谱磕头,以示对家谱的尊敬和全村人的团结。一般最长的辈份和最免的辈份人数比较少。中间辈份的人员壮大,拜家谱的时候黑压压一片,场面十分壮观。最免的辈份拜家谱十分喜庆,很多未入学的孩子也加入,学得有模有样,大人看了有的叫好,有的开怀大笑。
除了拜家谱,我家乡过年如果有大户人家去年有了孩子,也会请大家吃大锅饭,全村人在一起十分热闹。还有我的家乡初三不能走亲访友,初三只能去家里有人去世的人家,后来我们每年同学聚会经常会安排在初三,因为那一天大家一般都比较闲,都不能走亲戚,就正好聚在饭店吃饭。
我们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 基本跟全国各地的都差不多 贴对联 晚上吃饺子 晚上不睡觉看春晚 放鞭炮 至于特殊吗 我感觉我们这没什么特殊的
不过谢谢邀请!
我们这边习俗还是很老套的,有人说是保守。也有人说是传统。无论是哪一个,但依然是心里想要的那个节日。什么习俗呢?就是还是初一早上起五更天到处给长辈磕头拜年。小时候一早上磕头上百个。现在自己也大了。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也逐渐有人来给我磕头了。
每逢过年,我们整个大家庭都会一起回到家乡,也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每次我妈他们都会做糯米腊肉丸子,
我超级喜欢的一个菜,这个应该也算一分菜吧,我基本上一顿能吃3个,想想都开心,我那个220斤的弟弟更厉害,他吃这个很搞笑,每次丸子一上桌,他会把筷子当叉子用,一根穿两个,一次能夹4个放进他那个不是很大的碗里,而且一般他还要这样夹第二次,对于这一点我真的是望尘莫及。
然后,特别的来了
然后,特别的来了
拜祖先,这个大家应该都有经历吧,但是我不懂为什么我总感觉有些步骤不对。首先是摆满一桌的好酒好菜,然后放碗筷杯子,碗里有饭杯里有酒,做好这些之后,把事先准备的錢纸放到铁盆里烧,那个烟,整个房子好像火灾一样,然后长辈们就安排我们去桌前磕头,整个流程弄完起码半个小时,整个环境都被浓烟填满,那个呛啊,我是真心受不了,长辈们每次都笑我们小孩,这点烟都受不了,其实我很想问一下,为什么不能把这个放到室外去做呢,或者把錢纸拿到门口烧也好吧!呵呵,这就是我的新年必须经历的一个习俗。
春节就要到了,都觉得现在关于春节的哪些习俗必须传承下去?
谈到春节,家乡人很自然的想到那热烈欢庆的气份,那走村窜户拜年的亲热,会让人们心中感到一种难易形容的激情和温馨。春节家乡人都称过年,过年不知从哪朝哪代传承下来的,有些事情有人感到很俗,譬如拜年,大年初一,五更天就吃年夜饭,天朦朦亮就开始拜年了,先自已的长辈,然后到有长辈的各家各户,直至走遍全村,人们之间互相祝福。年初二去姥姥家,初三闺女和女婿去娘家,以后几天去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家,互相拜年相互祝福。看似庸俗,但它却是连接亲情,友情的最好的桥梁,纽带和粘和剂。所以我认为拜年是文明最佳行为,应该作为春节最值得传承下去的习俗,
春节快到了,忙碌一年的人们放松心情,忘记过去疲惫,祈盼着一个好的开头。
要说春节活动有很多,比如帖春联,挂灯笼,燃放烟花爆竹等,都是烘托年味的必备。要说起过年最有趣的,那还是正月十五的艳火表演,这是每年欢度春节的大轴。
每到十五晚上,人们都早早拥向附近城市,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夜空烟花争奇斗艳,人们不时举起手机飞快抓拍着这一𣊬间的美丽。
看完艳火晚会之后,大家豫犹未尽,个个情绪亢奋,这晚还有档更美妙的好戏等着我们,那就是到电影院看场贺岁电影。
这种神奇感受是我们平常感受不到的,是一种超级享受。我觉得春节最不该遗弃的就是这两项活动。
此外,正月期间扭大秧歌,也是民间过年最美好的习俗。以前过年比现在要热闹的多,各路秧歌队都是民间自发组织,象一条条舞动的长龙,一齐聚向各地城市。
欢声笑语,锣鼓宣天,把个城市打扮得五彩缤纷,充满朝气。过年真好,今年让我们在网上相互祝愿吧,希望我们所有人都欢欢乐乐过个好年,祝我们每一位网友在新的一年里,一顺百顺,心想事成,春节快乐。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流传下很多佳话,很多好的习俗值得传承和弘扬。
对自己的祖先、前辈进行纪念,回顾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激励和鞭策今天的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幸福的生活,以崭新的姿态,开创美好的未来。
精心挑选寓意深刻、文笔流畅、富有时代文化气息的对联,端端正正贴在自家的门楣上,增加节日愉快欢乐的气氛。
弘扬和光大尊老爱幼的传统,关心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用温馨的话语、热情的关照,让他们过年精神愉快、笑口常开、其乐融融。勉励未成年人幸福健康的成长,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学习、健康、生活情况,让孩子们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欢度新春佳节。
打理好个人清洁卫生和家庭环境,对房前屋后、里里外外,在春节即将到来前夕,进行一次大扫除,换洗一下全家人的衣服,节日期间对家人的衣着进行打扮,让全家人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迎接美好的春节。
传承热爱劳动的好传统,家中的成年人,可以用自己的手工,精心加工各种精美的食品,让全家老小享用,也可以发动全家人共同劳动,分工负责,自力更生奉献出一桌的年夜饭,感受一下劳动的欢欣与快乐。
传承过春节时人们使用文明语言进行交流问候的好习俗,不使用低俗的语言、不吉利的话语,禁止骂人、侮辱他人、诽谤他人,因此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影响了个人的形象,给社会风气造成不良的影响。
对家人进行安全、防火、防盗方面的教育,增强对这方面的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平安祥和的过年,先辈们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值得后人学习和模仿。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民族举国欢庆的佳节。在这个节日中,许多人都有一些新年的期盼,希望自己能过的越来越好。
春节的传统习俗很多,但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守岁和贴窗花两种,贴窗花的好处以前我讲过许多遍,今天就不多加赘述了,还是讲一讲老祖宗留下了的守岁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很多,但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守岁和贴窗花两种,贴窗花的好处以前我讲过许多遍,今天就不多加赘述了,还是讲一讲老祖宗留下了的守岁习俗。
大年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所谓“月穷岁尽”,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界点。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晋朝已有守岁之俗,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顾名思义是守候新岁。
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述。如白居易《居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笼”的诗句。其实,守岁,并非始于唐。据文献史料记载,最晚在晋代就已存在了。到南北朝时已成普遍风俗。
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述。如白居易《居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笼”的诗句。其实,守岁,并非始于唐。据文献史料记载,最晚在晋代就已存在了。到南北朝时已成普遍风俗。
宋承唐风,“守岁”尤盛。周密《武林旧事》说:“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至夜贲烛糁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谓之聒厅。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
到明清时,守岁之风不减唐宋。清王三聘辑《古今事物考》中载:“岁终一日为除日,夜为守夕。宋,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夜祀其先,长幼聚欢,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到明清时,守岁之风不减唐宋。清王三聘辑《古今事物考》中载:“岁终一日为除日,夜为守夕。宋,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夜祀其先,长幼聚欢,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守岁之俗有着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在《守岁》诗中以形象的比喻勉励自己“努力尽今日”,他把飞逝的时光比作钻洞的长蛇,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只剩下个蛇尾了,想捉也捉不住。这正如俗话说的“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守岁”都包含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这层意思。
我是喜欢剪纸的敏敏老师,每天分享剪纸文化和剪纸方法,喜欢剪纸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最值得回味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最值得回味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