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哪一国最先灭亡,又是哪一国让秦军吃了大亏?

秦灭六国沿用了当年范睢制定的“远交近攻”策略,具体步骤是: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即先灭韩,次灭赵,再灭魏,吞并三晋后下一个目标是燕,然后是楚,最后是齐。在军事打击的同时,政治攻势同步展开。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导致局部顺序发生了一点偏差。

1.灭韩战争

秦灭六国第一刀为何砍向韩国?理由三个:

其一,韩国实力最弱,经过多年持续打击,早已经散架,秦国也早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了韩国腹地,灭韩差不多相当于带几个纹身小弟,逼韩王签字画押就解决了。

其二,韩国挡在秦国东进的路途中,函谷关至关重要,六国经常从这里联合攻秦。灭韩就可以把函谷关掐在自己手里,防止六国再度从这里发动反攻。

其三,韩国加在魏楚之间,背靠黄河,东临齐国。拿下韩国就可以切断楚国与魏国、赵国的联络,同时近距离威胁齐国。所以,拿下韩国,齐楚都会老实很多。

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受命攻韩。史书都懒得写过程,直接用“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十几个字就概括了。

2.灭赵战争

秦国为何不先灭实力更弱,离自己更近的魏国,而选择了赵国?其实对秦来说,先灭魏还是先灭赵没多大区别,只是两个原因,导致赵国先上了黑名单:

其一,秦始皇十七年,风雨飘摇的赵国雪上加霜,遇到了罕见的天灾,国内粮食严重短缺,正是秦国趁火打劫的好机会。

其二,燕国人积极配合秦国,在赵国身后不停捅刀。在遭到赵军打击后,燕国向秦国求援,秦国正好有借口。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秦国兵分三路进攻邯郸:王翦出井陉,从北路进攻邯郸,羌瘣从西路进攻邯郸,杨端和出河内,从南边进攻邯郸。

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真正称得上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其中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这个文臣就是李斯,这个武将就是王翦。

显然李斯和王翦结局是不一样的,王翦得以善终,而李斯最终被赵高给害死,而且死得非常惨。那么,同样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两个人,他们的结局为什么这么不一样呢?

咱们先来看看,为什么我们认为李斯和王翦是秦始皇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秦始皇)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固然与之前的秦国大将们的南征北战不无关系,固然与白起对赵国的沉重打击,为秦国统一奠了坚实基础有关。但是最后实现全面胜利的是王翦。而且在扑灭六国中最强大的楚国的时候,王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帮助秦始皇实现中央集权,为秦始皇订立规章制度的,则是李斯。李斯对于法家的张扬,对于“书同文,车同轨”的提倡,乃至于对于“焚诗书坑术士”的建议,对整个秦王朝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而且秦始皇对他也是言听计从,绝对相信。

照理说,在国家实现统一以后,武将更容易被清洗,而文臣一般都能够保命。就像刘邦建立汉朝以后,韩信、彭越、英布被清洗,而萧何、张良被保留了下来一样。按照这样的套路,王翦就是一个被清洗的对象,李斯就是一个被保留下来的人物。可以为什么?最终的结果却完全相反呢?

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个“舍”与“得”的问题。王翦在该“得”的时候“舍”了,而李斯在该“舍”的时候“得”了。

(王翦)

王翦无疑是秦朝建国过程中,功劳最大的那个人。再加上秦朝对军功是很重视的,它大于一切出谋划策的人。按照秦朝的军功奖励制度,封侯的人,一般都是在打仗中建立了军功的,文官很少有被封侯的。因此,王翦的功劳是硬靠上去的,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秦楚争霸的历史人物图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秦楚争霸的历史人物图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哪一国最先灭亡 又是哪一国让秦军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