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湖南出过哪些名人?
近代湖南出过哪些名人?
在众多的湖南名人中,今天主要介绍湖南籍的开国元帅和开国大将,以此缅怀他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彭德怀:开国元帅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军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陕甘支队司令员,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等职。
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侗族,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侗族,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谭政(1906年6月14日——1988年11月6日),湖南省湘潭市湘乡人。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谭政(1906年6月14日——1988年11月6日),湖南省湘潭市湘乡人。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萧劲光(1903年1月4日——1989年3月29日),湖南省长沙市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萧劲光(1903年1月4日——1989年3月29日),湖南省长沙市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许光达(1908年11月19日——1969年6月3日),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许光达(1908年11月19日——1969年6月3日),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湖南省湘潭市湘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湖南省湘潭市湘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曾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国民革命军中有多少湖南将领?
国民革命军中的湖南籍将领比重非常之大,除去“无湘不成军”的善战民风之外,有三个历史因素直接造成了这个结果,第一是北伐前夕,湖南大部已经在广州革命政府的控制之下,所以你会发现北伐初期的硬仗其实都是在湖北打的,比如贺胜桥、武昌战役等等;第二是当时的湘军已经占北伐军的半数左右,自然部队中湘籍军官的成才率较高。
国民革命军中的湖南籍将领比重非常之大,除去“无湘不成军”的善战民风之外,有三个历史因素直接造成了这个结果,第一是北伐前夕,湖南大部已经在广州革命政府的控制之下,所以你会发现北伐初期的硬仗其实都是在湖北打的,比如贺胜桥、武昌战役等等;第二是当时的湘军已经占北伐军的半数左右,自然部队中湘籍军官的成才率较高。
(李默庵)
在北伐军最初的八个军中,谭延闿的第2军、程潜的第6军和唐生智的第8军都是湘军的部队,谭延闿是蒋介石的重要支持者(陈诚的岳父),而第2军和第6军虽然逐渐被吞并,但是基层军官却大批保留下来,军阀混战的性质决定着只要被收编后归顺,并不影响前程。
黄埔嫡系第1军虽然初始兵力不多,大约15000人的样子,但是势力扩张最快,到二次北伐时已经扩编为第一集团军的番号。其基层军官的骨干是黄埔前五期的学员,这当中湖南籍也占了相当比例,尤其是晋升最快、影响最大的黄埔一期,更有一个特殊的情况。
黄埔嫡系第1军虽然初始兵力不多,大约15000人的样子,但是势力扩张最快,到二次北伐时已经扩编为第一集团军的番号。其基层军官的骨干是黄埔前五期的学员,这当中湖南籍也占了相当比例,尤其是晋升最快、影响最大的黄埔一期,更有一个特殊的情况。
(程潜)
这就是第三个原因,即时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陆军总长的程潜,曾经在广州开设了一个“湘军讲武堂”。黄埔军校成立后,讲武堂的160多名三湘子弟全部并入了第一期,因此在640多名毕业生当中,湖南籍学员比例最高。
因此,国民革命军中湖南籍将领的数量非常之大,总数应该超过广东和浙江而名列前矛,估计应有千人以上(问题的截止时间无法确定,因为将军是需要时间晋升的)。最后当上兵团司令职务以上的,除去我们比较熟悉的黄埔一期宋希濂、郑洞国、陈明仁之外,还有几个兵团司令也是湖南籍贯。
因此,国民革命军中湖南籍将领的数量非常之大,总数应该超过广东和浙江而名列前矛,估计应有千人以上(问题的截止时间无法确定,因为将军是需要时间晋升的)。最后当上兵团司令职务以上的,除去我们比较熟悉的黄埔一期宋希濂、郑洞国、陈明仁之外,还有几个兵团司令也是湖南籍贯。
(陈明仁)
李默庵,湖南长沙人,黄埔一期毕业,“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能文能武李默庵”说的就是他,历任第10师师长、第14军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升任第33军团长、第32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方面军司令官,解放战争期间第一绥靖区司令官,“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七绥靖区司令官,陆军中将,1950年在香港起义。
黄杰,湖南长沙人,黄埔一期毕业。中原大战期间在柳河车站救蒋而被重用,历任第2师师长、第8军军长兼税警总团长,第二期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接宋希濂)、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解放战争期间出任重建的第一兵团司令,1953年晋陆军二级上将。
黄杰,湖南长沙人,黄埔一期毕业。中原大战期间在柳河车站救蒋而被重用,历任第2师师长、第8军军长兼税警总团长,第二期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接宋希濂)、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解放战争期间出任重建的第一兵团司令,1953年晋陆军二级上将。
(唐生智)
廖耀湘,湖南邵阳人,黄埔六期毕业,后留学法国。南京保卫战之后,廖耀湘就开始在第五军系统带兵,历任第200师少将参谋长、新编第22师师长等职务,参加昆仑关战役和首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退至印度后成为“驻印军”骨干部队,1944年所部扩编为新六军任军长,1946年初晋升第九兵团司令官,辽沈战役兵败被俘,陆军中将。
李文,湖南邵阳人,黄埔一期毕业。历任第78师师长、第90军军长等职务,属于胡宗南军事集团的骨干将领,抗日战争中接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中担任保定绥靖公署副主任、北平警备总司令兼第四兵团司令官,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胡宗南)兼第五兵团司令官等职务,陆军中将,《北平无战事》里中央军第四兵团就是他的部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南地方历史人物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湖南地方历史人物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