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自愿请求和亲,符合史实吗?
历史上的王昭君存世的史料非常少,连真实的名字都难以确认,她在世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幸福指数是远远赶不上西施和杨玉环(貂蝉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然不可比较)的,她是由历代文人捧红的。
据史料考证,王嫱,字昭君。其实,王昭君除姓王可以确定外,她的名、字都应属不详,很可能是本来就没有,后世因其政治封号才习称“王昭君”。我们今天了解的王昭君,都是文学演义出来的王昭君,就是被美誉的中国四大美人之一,也只是传说,她究竟多美,又没有视频、没有照片做依据,也只是历代文人笔下的描绘、后人想象的结果。那么,历史上的王昭君是自愿出塞和亲的吗?
据班固的《汉书》记载,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汉元帝答应呼韩邪单于“愿婿汉氏”之请,将她“赐”给呼韩邪单于。范晔的《后汉书》的记载则是:昭君进宫多年,得不到皇帝临幸,心生“悲怨”而慷慨应召,自愿出使匈奴。两相比较,《后汉书》记载的可信程度远远不如《汉书》。昭君14岁时就离乡背井被选入深宫,多年不得临幸,已是不幸,19岁时远嫁习俗殊异的匈奴宫廷,结果未必更好,更何况在西汉时期和亲一直被视为个人的悲剧。在呼韩邪死后,昭君曾“上书求归”,从被汉成帝诏令以遵从胡俗拒绝其归国来看,可见昭君并不喜欢待在大漠,因此昭君出塞并非她个人的意志。再说,当时的汉元帝为了使得西北边境免于战火,和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促成和亲后,竟诏令改元“竟宁”年号,可见当时汉元帝对和亲的重视程度,和亲的过程都是汉元帝一手操办的,决不可能是王昭君左右皇帝而和亲。汉元帝的这个年号“竟宁”就含有向往国家安宁的本义,而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这“宁胡”也是含有使胡人安宁的本义。王昭君只是一个被两国国君安排命运的小女子。王昭君被封宁胡阏氏,其实也不是王后,只是呼韩邪单于的一个妃子,就是现在所说的小老婆,而王后是大阏氏。从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被迫嫁给他的继承王位的儿子来看,王昭君的地位是很低的,作为单于的小老婆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做不了王太后或者王太妃,只能做地位更低的单于的小老婆。后人多同情王昭君,只是把她看作是一个被迫遵从胡俗的悲剧女子(若是烈女就不会苟活而嫁给继子了),没有人议论她同继子育有二女的乱伦之行(古人的婚姻观和伦常观念不同于今人)。
可见,若是还原当时的状况,那么王昭君当时的和亲只是政治产物,只是被两国国君安排走完了自己的和亲的悲剧之路,是身不由己,而绝非自愿出塞和亲。
至于“中国四大美人”之称,也不过是文人笔下的誉美之辞,想一想就会想明白,一个14岁进宫多年不被临幸的普通宫女,估计连好点的化妆品和服装都买不起,怎么可能会成为当时大汉帝国的倾国倾城的美女呢?19岁后出塞,整天面对大漠黄沙,身穿胡服的王昭君,应该是匈奴的称呼——王阏氏又怎么会出落成四大美人之一呢?
王昭君若是地下有知的话,其实应该感谢汉元帝和历代文人,是汉元帝的和亲政策改变了她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宫女地位,使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人留下了美好的传说,其历史地位和知名度把成就她的汉元帝和呼韩邪单于远远地甩落一万八千里。
不符合,王昭君不可能自愿请求和亲。首先,她不是公主,没有和亲的资格,只是汉元帝舍不得自己的亲身女儿,特意封她为公主代替公主出嫁而已。其次,塞外地区生活条件艰苦,长年风沙漫天,她和所有的姑娘一样,受不得那样的苦楚,自然不想嫁入那荒蛮之地。
但是,这重要吗?王昭君是不是公主,是不是自愿请求和亲,这些问题重要吗?不重要,因为无论王昭君当时是否自愿出塞,这都改变不了因为她嫁入他国而给两国百姓带来和平安定的事实!
牺牲一个公主的幸福就可以换来两国安定
公主和亲肩负着两国和平稳定相处的重任独自嫁到异国他乡,没有丈夫的同意不得私自回家,否则必定挑起两国纷争。两国若是交战,要么以死殉国,要么以身殉夫。所以说,王昭君是不是自愿请求和亲,这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牺牲自己,为两国邦交,为两国百姓带来了和平,让成千上万的黎明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中国历史上和亲的公主不计其数,隋朝的义城公主、唐朝的高阳公主和文成公主、宋朝的德庆公主......她们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弱女子,没有领兵打仗的本领,没有治国治世的智谋,唯一能做的就是牺牲自己远嫁他乡。无疑,她们都是可敬的。
河南妹子到底有多漂亮?
这道题可能不是我的答题领域,但是做为一个河南人,凭我的真见实感,我不能不说,我们河南的靓妹子就是多!
央视金牌女主持海霞、影视红星刘亦菲、歌唱家李娜、气质女神张曼玉等等数不胜数的社会公众人物就不说了,在寻常的城乡百姓中,漂亮的妹子也是随处可见啊!
就以我的家乡来说吧,河南北部的一个县城。我虽在河北工作,但每年都要回家乡几次。每次我回到家乡,在县城,在老家附近的一些村乡,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觉得这里的妹子好靓!
怎么说呢?虽然她们大多是农民,但已经很难从她们的容貌和着装上看出她们是农民,大都皮肤比较白,而且白里透红,大多是大眼睛,双眼皮,柳叶眉高鼻梁,我不能说是什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没那么严重。但实实在在地说,看着就是顺溜!而且大都长的周正好看,丑点的很少。
我很感叹家乡的姑娘怎么出落的这么好?家乡的老人告诉我说,是这里的水土好,水土养人啊!甭说,家乡的水熬出来的小米粥、玉米粥、豆沫、胡辣汤感觉就比别处的粘、稠、香!
更重要的是,河南姑娘能干啊!就拿我家乡来说,姑娘们无论是外出打工的,还是在家务农的,或者是开手工作坊搞经营做买卖的,姑娘们跟小伙一样,勤快干练泼辣还有劲,真是个顶个啊!我本家就有这样的几个女子,或做豆腐或炸油条或开超市,都是独挡一面杠杠的好手。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大省。河南和全国一样,在发展,在前进。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也越来越漂亮了。河南靓妹多,全国各地各省哪里不是这样呢?!
河南妹子到底有多漂亮?
有多漂亮?百姓无权说话,无眼福目瞩,只有权力和富豪说了算!
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代表了历史上四大美女,到底有多美,还是不知道!对活着的来讲,永远是传说,可传了千百年,美色未退,漂亮未衰,有增无减,为何?几何?
而今,人口远远超出历史多少倍,不是没有比,貂蝉、西施、王昭君、杨贵妃,四大美女更美者,估计多了多少倍。只是翻十遍新华大词典,也找不到比沉鱼落雁,闭花🌸羞月更好的词语,若有,定能颠复史上之最,
本应该是秦入眼里出西施,今天被用到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秦人是指秦国人眼中只有西施最美,而情人眼里,只是有情人眼中认为是西施。
所以说,河南妹子有多漂亮?肯定是有,只是缺泛慧眼识珠,若有很美的妹子,就必须先有最绝的形容词,因此美人的首先件,是看赞美的人用的什么词,方能成为精美无伦!
没有资格审美,只能代用明星,望谅!!!
中国古代是四大美女是哪几位?分别是哪个朝代的?
1、王昭君:西汉。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娶汉人为妻。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2、貂蝉:东汉末年。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认为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蝉。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3、西施:春秋时期。西施浣纱是记录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一个叫西施的浣纱美女在河边浣纱时,鱼儿看见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4、杨玉环:唐朝。在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它为“雪花女”,宫中左右则称它为“雪花娘”。
西施浣纱--沉鱼: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村姑,五官端正,天生丽质,粉面桃花,禀赋绝伦,婀娜迷人。据说,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别号,在附近流传开来。史料记载:西施之父,业采薪,其母纺绩以佐之。终日辛劳,仅供三餐粥饭。西施不肯坐食,父母为其选择了浣纱的轻活。一家人虽不十分富足,倒也过得安逸温馨。说到政治,有人把她描绘成用作“美人计”的香饵,有人把她说成是打进吴国的“高级色情间谍”、春秋时代的“克格勃”,甚至有人把她说成是“女色亡国”的祸水。我却认为西施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巾帼,具有高超智慧和纯朴的绝色女子,美得真,美得善,美在内在。西施入越宫以后,“与家人永别,回肠百折,情怀忧郁,万种伤心。清晨对镜,恒顾影而徘徊;日夕凭阑。时临风而雪涕。”西施在越王宫中被授以机宜,教授宫廷礼仪,熟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锦衣美饰后,被送到了吴王宫中。她入吴十载,夕无虚度,含辛茹苦,曲意逢迎,在吴国上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吴国朝廷大乱。西施在越国做准备工作的半年中有了自己的恋情,但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而要去陪伴异国君主,身病,心累,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越王交给她的“复国”使命。西施对于自己的祖国确是忠心耿耿的。为了祖国,西施割舍了双亲和个人情爱。从个性的角度来看,西施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吴王夫差对其十分宠爱,真情无假,恩爱备至。直到勾践打到吴国,逼得吴王夫差引剑自刎时,还在为西施的安危呼号哀伤。西施助越国灭吴后又如何?有很多版本,有的说她回越国与情人终成眷属;泛舟浮海而隐去;有的说回越国被越王勾践侮辱并杀害,因为越王怕这美女再给越国带来祸乱。如果结果是后者,将是一种悲剧。一位绝色美女,因美而被利用,又因美而被杀害,可见政治的残酷,残酷到忠良不分,善恶不分。西施因为美被人赏识,因为美舍身“复国”,还因为美被复“国”之主杀害,令人惜、令人痛,令人怜,令人不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昭君的历史故事视频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昭君的历史故事视频大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