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后人有什么启迪?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所谓的真道,并不是不能够改变的一种绝对性的道。因为,天地间的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我们的努力在这变化之中捕捉真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道的本身无所谓美与丑。换句话说,真理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不容人们去分解。但是自从人们有了偏见,往往利用私智,把真理一再解剖,将一淳朴完整的道体凿碎了。因此,任何互相对立的概念,只不过是人类加在它们身上的一种相对性区别而已。所以老子慨然道:“天下人皆知美之所以为美,这已是恶的一面了。
人要像水一样滋长万物,而不夸耀自己;功成名就不自满,不骄傲;崇仁尚义的时代,社会已经不淳朴敦厚了。所以,不提倡道德的社会,才是理解的社会。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说:一个人的事业,应该避免发展到极限,如此才能长久;真正具有聪明智慧的人,不矫揉造作,不强词争辩,不丝毫勉强,自然成器。
纵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老子的政治理论。他认为,只有修道的圣人,只有顺应自然的人,才能实现理想的社会。这种政治理论,不久便与法家思想互相结合,成为君主独裁的滥觞。此外,老子的军事理论,乃是主张避免战斗的滥用,以不战而胜为主要的方针。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现在社会有什么启迪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可以减少或弱化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其次,可以减少或弱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竞争;
最后,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怎样做,(不该做的不要做)。
从鲁迅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
鲁迅先生首先是战士
我最崇尚鲁迅。
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于:他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人,分明是一名全身戎装跃入战壕的战士,具备行武之人的豪勇和刚烈。别人可以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他不能,他的头脑太清醒思维太敏捷;别人可以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他不能,他生就一副铮铮傲骨一腔凌然正气;别人可以"今天天气哈哈哈",昧着良心说瞎话,他不能,他"何尝不是一点一滴地把血滴过去以饲别人"而苦了自己;别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不能,他的眼睛里喷着火吐着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别人的笔可以轻歌曼舞风花雪月,他的笔如匕首如投枪如霹雳如闪电;别人可以麻木不仁人云亦云,他不能,他与黑暗与邪恶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别人的心包裹着藏掖着不见天日,他的心清澈见底,了然分明…… 怒火炽烤他的肺腑,愤慨积郁他的胸腔,他曾经说过"好心情都让别人占去了。" 对社会、对民族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养就了他火一样的性格,钢一般的意志,他具有牛的坚韧,马的精神,龙的风范,战士的胸怀,他是暗夜沉沉的旧中国的一道黑色闪电,一路呼啸,一路呐喊,迅疾、敏捷、风驰电掣般地前进,焚烧着自己的血肉之躯,燃耗着自己的心神智慧,无愧"民族魂"的盛誉。
善用鲁迅笔法,达到以假乱真的聂绀弩说:"鲁迅的杂文所以震铄一世,举世宗仰,就在于在形式上集本国杂文之大成,而在内容上也反叛了本国杂文中间的封建的东西,而且博览精通了世界文学,吸收了它们的精华来丰富自己。" 鲁迅先生逝世后,端木蕻良悲痛欲绝,他在悼文《永恒的悲哀》中不是说出来而是喊出来:"真理之灯已灭,正义之旗已折,中国第一个有国际意义的作家被三十年的迫害折磨死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都告诉我我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都告诉我我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