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到底是何结局?

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在《大明风华》中朱瞻基的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死的很悲惨,其实在历史上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燧是得以善终,而朱高煦则是被困在大钟之中活活烧死。

历史上,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到底是何结局 - 华夏历史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夏四月辛未朔,置东宫官属。壬申,僧道衍为太子少师,复共姓姚,赐名广孝。甲戌,立子高炽为皇太子,封高煦汉王,高燧赵王...秋七月庚辰,勒石于清水源之崖。戊子,遣吕震以旋师谕太子,诏告天下。己丑,次苍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 ——明史

在历史上朱棣是将皇位传给太子朱高炽的,朱棣在世的时候并不希望子孙相残的事情在次发生于是要求皇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以及皇孙朱瞻基发誓以后手上不可以沾朱家人的血。虽然情节和《大明风华》中不太一样,但是剧中引用明初开国丞相汪广祥的一首诗《画虎》:“虎为百兽尊,罔感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历史上,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到底是何结局 - 华夏历史

无论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继位之后也都遵循对父亲的承诺,登上皇位之后都对朱高煦和朱高炽予以加官进爵,同时将两人的儿子也都敕封,但是作为在朱棣靖难中的左右手朱高煦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皇位安排。在朱高煦跟随朱棣征战的时候,几次都是朱高煦奋力杀敌搭救朱棣,朱棣也有承诺:“世子多疾,汝当勉励。”朱高炽担任皇帝的时候,父亲的承诺仍然在耳边回荡,所以朱高煦根本就不服气,而三弟朱高燧虽然也不是很服气,但是作为老三基本没有机会,这也是最后老三能活下来的原因。

历史上,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到底是何结局 - 华夏历史

朱高煦造反,宁为玉碎,朱高燧知天命不可违。

在仁宗皇帝去世之后,朱高煦趁机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使靳荣以及旧部开始造反。宣宗朱瞻基不忍心违背诺言同室操戈,于是写信给朱高煦许以优厚俸禄并且可以既往不咎。但是朱高煦显然是铁了心,于是开始不断的写信给朝中的官员,想要模仿自己的父亲朱棣靖难。宣宗于是决定御驾亲征前往平定叛乱,同时希望叔叔可以放弃叛乱。

宣宗御驾亲征确实汉王毫无胜算,两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朱瞻基又给汉王送来劝降书:“现在大军压境,只要你交出怂恿谋反的人,真可以免除你的过世,待遇和之前一样,但是如果你兵败被俘那么我只能按照法律,到时候你可不要怨恨我。”显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最后朱高煦在城内叛军的威胁之下不得不投降。本来朱瞻基是想放过朱高煦的,但是就在宣宗探视他的时候还要绊倒宣宗,宣宗大怒,最后将朱高煦困在大钟之下,活活烤死。

历史上,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到底是何结局 - 华夏历史

朱高燧虽然也想谋反但是却没有直接的证据,宣宗也说道:“先帝和二位叔叔甚为友爱。汉王谋反,朕不敢赦免。但赵王没有谋反迹象,朕不忍心辜负先帝。”最后得以善终,同时朱瞻塙继承朱高燧的爵位。可以说老三朱高燧因为自己的野心小最后也得以善终,相较于《大明风华》的结局好很多。

历史上,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到底是何结局 - 华夏历史

总结:

在历史上皇权都是争夺都是很惨烈的,朱瞻基由于父亲和爷爷的嘱托可以说对待两位叔叔仁至义尽,但是朱高煦却贪恋皇权,最终难免被杀害。三叔叔朱高燧能够急流勇退,识时务最后也是得以善终,这也是朱棣想要看到的情况吧。

朱高煦和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母亲所生,因此是朱瞻基的嫡亲二叔。这个人从小就比较凶恶顽劣:

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朱高煦传》

当然了,这种凶悍的个性在太平时节是个祸害,但放在战场上就再合适不过了。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立战功,甚至在朱棣多次濒临危难之时,拯救君父、扭转战局,因此朱棣一高兴,曾经对他含糊其辞地许愿过:“勉之,世子多疾”。只能说朱棣也是个老狐狸,这种话乍一听好像是许诺改立朱高煦为太子,但实际仔细一琢磨,其实什么也没说。

果然,靖难成功后,朱棣当了皇帝,还是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朱高煦即使有一万个不服气,也不敢对朱棣这个彪悍的老爹有什么想法,于是只能以汉王的身份等待时机。这一等就是22年,终于把老爹熬死了。结果老天爷送他个双喜临门,大哥朱高炽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也死了,他的侄子朱瞻基当皇帝了。大明一年之内两次国丧,政权刚交接一次又交接了一次,值此主少国疑,政局不稳之时,正是兴兵作乱的好机会

于是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过程不详细描述了,大致上就是在他的封国周边郡县随便劫掠了一番,然后大侄子明宣宗就御驾亲征将他堵在了城里,然后他就投降了,整个造反的过程像一出荒诞剧。

很多人都建议朱瞻基杀了这个祸害二叔,只不过朱瞻基还是决定留他一命,将朱高煦关押在北京。后面有一次朱瞻基去监狱探视二叔,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之后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永乐帝朱棣共生育四子五女,四个儿子当中活到成年的有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和赵简王朱高燧。朱瞻基的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结局如何呢?

朱高煦不喜欢读书,“性凶悍”(《明史·朱高煦传》),言行轻佻。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而朱高煦则随军出征。靖难的四年时间,应该是朱高煦人生最高光的时期。这期间他多次解救朱棣于危难间,使得朱棣能够转败为胜。如果不是他,靖难的历史就要改写了。面对他如此勇猛的表现,再想想身体不好的老大朱高炽,朱棣曾对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明通鉴·卷十三》)朱棣的这句话毫无疑问加深了朱高煦内心夺嫡的想法。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立谁为皇太子呢?毫无疑问,应该是世子朱高炽。但朱高炽身体不好,太过肥胖。而老二朱高煦则不同,孔武有力,像他。朱棣内心是想立朱高煦的,但碍于长幼有序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朱高炽又一直小心谨慎没有犯错。所以最终朱棣还是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当然了,朱高炽能上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棣喜欢他的长子朱瞻基。

储位虽定,但朱高煦并不甘心,所以迟迟不去就藩。从永乐二年到永乐十四年间,朱高煦多次谋划夺嫡,行事放纵。甚至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后来明成祖朱棣对他的行为忍无可忍,将他囚禁起来,并准备废他为庶人。在太子朱高炽的恳求下,朱棣才作罢。永乐十五年,朱高煦终于离开京城前往封地。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到了这时候朱高煦夺位之心仍然不死,当时他的儿子朱瞻圻就在京城,他让儿子窥视朝廷举动,还派遣心腹进京,伺机作乱。明仁宗很清楚二弟的心思,但并没有怪罪他,反而召他进京,增加俸禄,还赏了好多宝物。之后才让他返回封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和朱高燧相似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和朱高燧相似的历史人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上 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到底是何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