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高强,曾积极营救谭嗣同的大刀王五,最终的结局如何?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河北沧州人,善使一柄大长刀,且刀法娴熟,武艺高强,一生救死扶伤,行侠仗义,可以称得上是德艺双馨,因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所以,人们称赞他为“大刀王五”。
至于营救谭嗣同失败后,他的结局如何?且听读史三悟一一分析。
1.冒险收尸,让谭嗣同得到了安息。谭嗣同在菜市场临行前,王五曾率领侠义之士劫法场救人,但是,清军戒备森严,人多势众,王五等人无从下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朋友死去,这种滋味令人十分痛苦。谭嗣同倒下去了之后,周围的朋友没有人敢为他收尸,总担心会连累到自己,被清军视为同党。
只有王五冒着巨大的风险,给谭嗣同收尸,并在自己家中密设灵堂,祭奠了7天,然后护送谭嗣同的灵柩至湖南浏阳,也就是谭嗣同的老家,安葬了他,让他得到了安息,此举,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只有王五冒着巨大的风险,给谭嗣同收尸,并在自己家中密设灵堂,祭奠了7天,然后护送谭嗣同的灵柩至湖南浏阳,也就是谭嗣同的老家,安葬了他,让他得到了安息,此举,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2.冒险给谭嗣同的夫人李闰寄信。李闰从小就很聪明,长大后博览群书,擅长吟诗作赋,是湖南知名才女。嫁给谭嗣同后,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妻关系十分融洽。谭嗣同将毕生精力放在了维新变法上,李闰也非常支持自己的丈夫,多次帮助丈夫宣传新理论。
谭嗣同死前给妻子写了最后一封信,大致意思是安慰妻子不要伤心,不要难过,言语之间透露着眷恋之情。这封信交给了王五,王五将信从北京寄到了湖南谭家人手中,完成了谭嗣同交给他的最后使命。
3.组织人马,为谭嗣同报仇雪恨。王五在当时是京城武林名侠,平时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结交了许多武林中的侠义之士,像什么义和团、小刀会、红灯照都与王五有过深厚交往。谭嗣同死后,王五悲痛欲绝,组织了数百名义士,为谭报仇,但是,此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不在国内,王五自己带领这些义士对荣禄、载漪等朝廷官员展开了刺杀活动,都无果而终,无奈之下,报仇一事暂时告一段落,但是,谭嗣同的遗志一直埋藏在王五心中,从未遗忘。
这三件事,仅凭其中任何一件,就足以让清政府杀他的头,问他得罪,夷他的族,风险巨大,王五敢于出面办理,也算是对得起泉下有知的谭嗣同了。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兴起,势头渐盛。义和团的大师兄叫张德成,非常仰慕王五的能力和为人,亲自去北京拜访王五,恳请他出山加入义和团,王五便赶往天津,参加了义和团运动。起初,他担任义和团的武术教练,负责整训民团队伍,后来,帮助义和团成立了大刀队,在天津的老龙头火车站、北仓等地,与八国联军展开了血战,王五率领大刀队冲锋在前,刀劈了很多洋鬼子,可惜,刀光剑影再快也快不过子弹,最终,这次运动败在了洋枪洋炮之下。
天津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王五再次返回京城,本想远走塞上,另谋发展,企图再次变革。可是,京城的许多朋友前来投奔王五,住在了他的源顺镖局,这些人有老人,有孩子,行动多有不便,没有办法跟随王五远走塞上。
王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觉着自己不能丢下他们不管,于是,自己冒着巨大风险留了下来。
由于王五曾经组织人员刺杀过荣禄和载漪,还参加过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一直想将他捉拿归案。1900年10月,清政府得知王五在家,便派军包围了王五的源顺镖局,为了不连累镖局内的朋友,王五出来自首,被清军捉了去。
“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为何能躲过秦始皇的杀害?
说实话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些矛盾,秦始皇在位其间对自己的臣子还是相当的友好,如果不是直接表面身份要造秦始皇的反,秦始皇几乎不会对你产生不太好的想法。
说实话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些矛盾,秦始皇在位其间对自己的臣子还是相当的友好,如果不是直接表面身份要造秦始皇的反,秦始皇几乎不会对你产生不太好的想法。
比如说当时的吕不韦,就是看着秦始皇年纪,要想取而待之才会被秦始皇反杀,嫪毐就更不用说了,跟自己的母亲有着不太纯洁的关系,并且还生下了两个儿子,秦始皇都还很纠结要不要除掉他的性命,如果不是嫪毐自己有了不臣之心,也许他跟秦始皇的母亲还有两个孩子还可以生存下去也说不定。
既然这些人都不会被秦始皇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处理掉,那么“战神”王翦又怎么会被秦始皇杀害呢?
说实话当时的王翦确实在功劳方面有点超出了一般君主的承受范围,毕竟古代就是以名声来治天下的,如果一个君主的品行实在让臣子们看不过眼了,也许这个国家的君主也就到了需要更换的时候了。
而王翦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所谓的功高震主还真有点这么个意思,可以说王翦已经到了这个临界点,属于可杀可不杀的地步,因为再让王翦打几场胜仗,可能整个大秦只会记得王翦而忘记秦王是谁了。
而王翦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所谓的功高震主还真有点这么个意思,可以说王翦已经到了这个临界点,属于可杀可不杀的地步,因为再让王翦打几场胜仗,可能整个大秦只会记得王翦而忘记秦王是谁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看王翦如何做人了,有时候急流勇退也是一种保全自己的办法,比如说称病之类的事情,但是你的领导信不信这些事情就不太好说了,天天活蹦乱跳的突然说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几乎不可救药的地步,问题是有人却看到了你在家开心快活的玩乐,这是不是就有欺君了。
装病其实也是个技术活,一般人真心装不来,因为一个活蹦乱跳的好人,常时间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来装的话,很有可能会直接成为一个病人,反正以王翦的性格是装不下去,毕竟自己本身就是个武将,你让他天天躺床上不要乱动,还不如让他去死好了。
所以王翦就开启了自救行为,比如说败坏一下自己的名声,比如说在朝中再树几个政敌,比如说每次出征的非要跟秦始皇要点好处之类的事情,反正就是怎么给自己招黑就怎么来。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每次发生战争的时候,王翦在就朝堂上跟秦始皇讨价还价,反正就是王翦又看中了京城内某一处的房产,还有各种的装修费用等等,当时就把秦始皇气的差点跳起来,但是王翦依然不管不顾,就是先要好处,你不给我,我就不给你打仗。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每次发生战争的时候,王翦在就朝堂上跟秦始皇讨价还价,反正就是王翦又看中了京城内某一处的房产,还有各种的装修费用等等,当时就把秦始皇气的差点跳起来,但是王翦依然不管不顾,就是先要好处,你不给我,我就不给你打仗。
然后在众人的面前搞了半天价钱的双方终于谈妥之后,王翦才开始拿着虎符去找自己的兵马出征,可以说每一次这样的行为在朝中大臣的眼中都是一次作死,偏偏每次秦始皇气的要发疯了,最后还是要会答应王翦的要求。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戏,这场戏除了演给秦始皇之外,还演给朝中的大臣,当王翦出征以后,朝中的这些大臣就开始了各种落井下石,表示等王翦打完这场仗以后,一定要狠狠的给对方一个教训,而秦始皇也跟着一起对王翦进行各种声讨。
但是等战争结束以后,这件事就又被扔到了一边,不了了之,可以说每一次都是这样的套路,而王翦跟秦始皇玩的都很开心。
表面上看起来双方都好像没有了下一次的合作,但是每当出征的时候秦始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翦,因为跟别的武将不同,王翦只是单纯的要一些金银珠宝,还有房产之类的物品,说实话这些东西跟帝王的权势相比起来,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只要权势达到了一定地位,这些东西都是浮云,而王翦每次就是在争这些东西,为此不光得罪了秦始皇还得罪了朝中的一些大臣,可以说大多数时候都是这些大臣看王翦不顺眼,而不是秦始皇要猜忌他。
表面上看起来双方都好像没有了下一次的合作,但是每当出征的时候秦始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翦,因为跟别的武将不同,王翦只是单纯的要一些金银珠宝,还有房产之类的物品,说实话这些东西跟帝王的权势相比起来,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只要权势达到了一定地位,这些东西都是浮云,而王翦每次就是在争这些东西,为此不光得罪了秦始皇还得罪了朝中的一些大臣,可以说大多数时候都是这些大臣看王翦不顺眼,而不是秦始皇要猜忌他。
可以说秦始皇在自己的众多臣子当中也是为王翦操碎了心,毕竟人品差到这个地步也是没谁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起来相当的放心。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所以王翦表面上看起来功高震主,可实际上却是在朝中树敌无数,毕竟他所争的那些房产之类的很多都是朝中大臣的利益,得罪人实在是太正常的事了,再加上每次出征又跟秦始皇要大量的好处,几乎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很夸张的对立面,如果秦始皇不保他,很可能王翦都活不到第二天,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才会让秦始皇可以重用他,因为秦始皇明白这样的人才离了自己几乎毛都不是,所以谋反这种事可以发生在吕不韦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嫪毐身上,唯独不会发生在王翦身上,因为他没有这个资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保家卫国的历史人物的结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保家卫国的历史人物的结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