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前会提前打造棺材,放棺材的阁楼或者小房间你敢进去吗?

我家在农村。爷爷奶奶在世时他们的棺材就放在他们的卧室。我每天都要进去,就当它是件摆设品。没有什么好怕的。现在我爸爸妈妈的棺材放在阁楼,我每天上去晒收衣服也不怕。可以有些无视它,看都不看一下。

小时候走亲戚经常会跟着大人住在亲戚家耍两三天的,如果客人多,亲戚留宿会安排在院子邻居家里去,甚至一个生产队的关系好点家里都可以,那时候经常去住宿的房间会看见棺材 特别是家里有老年人的家里,那时国家是允许土葬的,提前一二十年就打好了棺材放家里的很多,寓意升官发财也是给老人接寿。晚上家里都是点的煤油灯,黑黢黢的棺材摆在床旁边,我们小孩子看见是很害怕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去舅舅家里,那时候人多,晚上就把我们小孩子都安排去舅舅家河对面的邻居家住,我们七八个大大小小孩子一起,晚上住一个房间有两间床,灯一吹灭,就有调皮的喊有鬼,吓的我们唧唧哇哇乱叫,两个床上的孩子们又吼又叫又有在笑的,当时觉得很好玩,闹着闹着啥时候睡着了都不晓得了.等醒来都天大亮了[呲牙]

为什么中国人要把装尸体的棺椁称为棺材?

中国人有沉重的棺材情结。

客死他乡的人,往往会千里迢迢或不远万里把灵柩运回故里,葬于祖坟的茔地,不惜人力、物力、财力。

中国人对于尸体的敬重,虽不及埃及法老的木乃伊那样要永久保藏,却也是希望保有全尸的。现在政策要求平坟推碑,火化尸体,还是有很多人在想方设法保尸护体。这政策是让死人不争活人的地盘,可是有些无神论者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保住死者的尸身和地盘,更不要说有神论者了。

中国对于棺材自古就有讲究。棺材是用来埋藏尸体的,也是迷信的人的阴间的房子。椁,就是外棺,主要是用来保护棺材的。上古贵族统治阶级的墓里大多有椁,有的竟有三四重之多。棺材的质地越好就越沉重。棺材越威武越沉重,好像越能够显耀死者的身份地位有多高多显赫。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谈过,死者地位不同,棺椁的标准也不同。《论语·先进》里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后,“有棺而无椁”,可见椁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田野考古发现战国墓中已经有一椁两棺的结构。不过夫妇合葬的普遍流行是西汉以后的事了。《孔雀东南飞》中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这风俗流传很久。不过因为平坟推碑,乡野坟地已经少见用来“识坟”的松柏梧桐了。

死后“殓”的仪式有“小殓”和“大殓”。“小殓”就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古代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大殓”就是把尸体装进棺材。现在是停尸1-7天之后火化,有的把骨灰直接撒在棺材里,有的带骨灰盒一起放在棺材里。

入殓后,停丧待葬叫“殡”。“出殡”就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那沉重的大棺材好像就是专为四到六十四人或者更多的人抬杠而造的。在农村,一家死了人,全村劳力都会去抬棺。平常在村里为人很臭的人家,没人去给抬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那是专门治那家人的“把擦眼”的,也就是让他家丢人现眼。平时没有恩惠给人家,甚至连个招呼都不打,人家谁愿意帮你呀?现在有些家境不是太好的人家也有不用棺材的,直接埋葬骨灰盒。这就不用再找人抬杠,直接由孝子抱入坟坑埋上了事。小小骨灰盒固然精致美观,与那豪华沉重的棺椁相比,总是显得寒酸了许多,给活人的感觉是死后凄凉。挽歌据说最初就是挽柩的人唱的。现在有很多地方死了人,还要请“啊啊”——响器班子,为死者奏乐送行;张贴挽联大概也是挽歌的一种传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提前把棺材放家里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提前把棺材放家里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老人去世前会提前打造棺材 放棺材的阁楼或者小房间你敢进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