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商鞅是中国历史最早和很少有的成功改革者,他提倡法制、奖励农垦,他的新法使列强时的秦国成为最富強的国家,从而一举统一了六国,为中央集权制治国、作出了表率和历史性的贡献,据考证他的《商君书》是后人托他的名而写的。

先秦法家,分为三个流派。“法,势,术”。韩非子是集三家大成者。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 华夏历史

商鞅,就是先秦早期法家中“法”的一派的开创者、实践者。所谓“法”,就是严刑酷法,用法规,条例来治理民众。

原名公孙鞅,他曾经在魏国打工,他本来是卫国人,所以一般称他为卫鞅。他在魏国是魏惠王时的宰相公叔座门下。这个时期,秦国还是属于被中原朝堂和诸国看低的时期。毕竟远在关外,在中原诸国看起来,那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蛮子。秦孝公知耻后勇,向天下招贤。卫鞅找到了机会,就来了秦。

他找了近臣引荐了三次,第一次跟秦孝公谈三皇五帝,老板听得睡着了,把他打发走了。第二次跟秦孝公谈周王之道,又被打发走了。当卫鞅再去找近臣的时候,那人都不好意思推荐了,但是就是厚着脸皮的第三次,成了。这次他讲的是王霸之道,如何成就霸业。秦孝公就上心了,两人谈了三天三夜,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 华夏历史

那我们来看,卫鞅的治国之道到底是什么啊?他到底是儒家,黄老之道,还是法家?老板喜欢什么,他就说什么。孔老人家他周游列国,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人家不喜欢,他就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法家和儒家不同的价值取向。

秦孝公真要是对周公感兴趣,卫鞅保证是个大儒。所以啊,这个人,其实不地道。但是他也有可贵的一点,他是一个坦率到对自己的无耻主张毫不掩饰。他毫无原则,不择手段。虽未必正,但是很真。

他上位之后,开始变法。通过“城门立木”建立了威信,通过“耕战一体”、“户籍制度”、把所有的秦国老百姓绑上了发展军事和战备后勤的战车,只能耕或者战,举全国之力,财政上去了,军事上去了。

秦孝公一开心,把商洛地区赐给卫鞅,卫鞅就成为商君。所以就叫商鞅。

后来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痛恨变法改革的旧贵族车裂了。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 华夏历史

《商君书》呢,是后来的门徒,或者说追随者编纂的。着重记载了商鞅的法家治国理论,这个东西呢,要自己去看,去读懂,不大方便在网络上评价。

看懂了就会发现,中华几千年,在某些方面并没有进步。换个角度说,老祖宗的东西太好了,一直还在学习继承发展中。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看到这问答赶着把这篇改出来了。中华文明解读里的商鞅篇,题主所问在一体分析了。

“儒通天地,大道统阴阳。儒导民取势,人定决势。秦国崛起一统天下不是偶然,春秋时期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三十九年先后灭掉西方12个国家,开地千里,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秦孝公(前381-前338)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起的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孝公继位时21岁,下达《求贤令》,卫国公孙鞅在公叔痤死后便携带李悝(音亏)的《法经》投奔秦国。

商鞅(前395-前338)见秦孝公,先说王道再说霸道最后谈富国强兵之策,此时“孝公大喜”。什么样的决策者就会选什么样的辅助人,因为有孝公才有商鞅变法,想要改变的是孝公。秦国承平日久,从穆公到孝公的两百五十年间将兵官民日渐骄奢淫逸,孝公已经意识到不改革即亡国。从两人见面就能看出孝公很有主见,并不是别人能忽悠的。孝公用商鞅是因为商鞅论管理有行动方案,道下行术、术能实际运用才有意义。

   《更法》是商君书的第一篇,也是商鞅变法的精髓所在,变法因时因势!不以先王成法为拘束。后人不断的诋毁商君书,无非是当管理思维陷入困境的时候总有人把李斯主张的强权威压拿出来用,时势不同怎么能照搬呢?此一时彼一时,资源状况和人民体质、思维状况都有区别。商君变法的精髓在变字,不是强权威压。变法调整价值观以抟国力,是为大一统作准备工作。

现存26篇的《商君书》又叫《商子》,这本书据传是商鞅所作(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集多名法家人物思想所编),这本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在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 华夏历史

建国以后,这本封建社会的禁书,才广泛被百姓所读,最初公开讲解这本书的人是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称最黑不过《商君书》,用不到三万个汉字就把封建君主治国手段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而《商君书》所阐述的依法治国,集法家的丑陋和阴损之大成,《商君书》本身,就这么成了空前绝后的“严刑峻法”。

其实读书最大乐趣是每个人都能产生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古文,要是拘泥于他人的看法去读书,那就有点味同嚼蜡了,我们可以带着批判的态度去吸收古人留给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精华嘛,《商君书》中体现了:重本抑末,反对空谈、革新变法思想、重农重战思想和重刑少赏的思想等重要的法家思想内容。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 华夏历史

《商君书》内容分别是:第一篇更法、第二篇垦令、第三篇农战、第四篇去强、第五篇说民、第六篇算地、第七篇开塞、第八篇壹言、第九篇错法、第十篇战法、第十一篇立本、第十二篇兵守、第十三篇靳令、第十四篇修权、第十五篇徕民、第十六篇刑约、第十七篇赏刑、第十八篇画策、第十九篇境内、第二十篇弱民、第二十一篇御盗、第二十二篇外内、第二十三篇君臣、第二十四篇禁使、第二十五篇慎法、第二十六篇定分。

怎么评价《资治通鉴》这本书?

关于对《资治通鉴》这本书的评价,从古到今已很多的评说,观点、看法各有不同。依我之见,应该肯定以下几点:

一、《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北宗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剑等人用了19年多时间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此书,详细的记录、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目的是对国家的盛衰、民族兴亡的統治阶级政策、制度的记载,以便警示后人。这也是这本书的贡献所在。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这本书是人类历史的史书;也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史书;也是中华历史上治国理政的谋略史书;也是中华历史的"兵法"谋略及战术的史书。

二、从政治上讲,《资治通鉴》是一本货真价实的记录政治谋略丰富的史书,是各王朝或君主统治者的治政宝典。凡属历史上的政治家都对《资治通鉴》视为指点成败,吸取精华,借鉴谋略和胆识都通读了此书。如康熙、曾国藩、+++等人都很熟悉此书里的一些章法和借用为我所用的政治军事谋略的精华的宝典。

作为《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等人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对当时的神宗、哲宗时新旧政的较量是激烈的。如王安石,推新法,司马光反对变法,作为守旧派的首领是很实战经验的。

三、《资治通鉴》记录了历史的演变过程和法则,总结了历史经验的规律,寻求了治理管理国家之道,分析了当时制度政策的制弊关系,考察了用人得失的情况,特别是对历史人物事件都描写的非常趣味和精彩。从军事胆略上写的非常精辟。如曹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等战术上的细节写得如此详细和生动,这也是《资治通鉴》留给后来的统治者的一个很有借鉴价值所在。同时,给人们分享了当时军事谋略战术之理论和方法。等等这些也是《资治通鉴》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了解清史应该看什么书?

谢邀。

清朝十二帝的故事流传太多,特别是鼎盛期康雍乾三朝,电视剧一部接一部的上演。如果想基本了解清史和十二帝的故事,可看《不忍细说的大清史》。

如果你想全面细致的了解清史,你可看台湾作家鹿鼎公子的《大清风云》,写得很有趣。还有萧一山先生的《清代通史》,它比较全面真实的介绍了清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民生。

你还感觉不够深刻理解,可看冯尔康主编的《清朝通史》,《雍正传》及蒋兆成,丁日根著《康熙传》。

正史可以考虑阎崇年的《清代皇帝列传》《正说清十二帝》;还有《清史稿》《剑桥中国晚清史》。

还有就是台湾作家鹿鼎公子的《大清风云》,本书将清朝三百年的历史用诙谐的语言展现了出来,因为作者是历史小说家,所以这本书的语言更能让读者接受,类似于清朝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通俗易懂,即使是清史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能理清清朝三百年脉络,继续以后的深入学习。

萧一山先生可谓清史先驱,他的《清代通史》共五册,详细讲述了清朝历史的方方面面,本书是最大的特点是涉猎广泛,对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文化、民生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叙述,也为从事历史研究,特别是从事清史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全书文字相当一部分文言文,读起来可能比较费时间。

孟森先生是中国近代早一辈的历史学家,在明清史上的造诣开时代之先,他的《清史讲义》是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本书主要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章,对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简要叙述,为研习清史者之入门必读书。

再一个就是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所著的《清朝全史》,也是第一部全面讲述清朝历史的学术著作,对清朝的历史算是比较公允的评价。

这部学术名著,曾一九一四年出版,对学术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贡献,从它问世至今,一直受到学界重视,被学者专家作为权威性的引征之据,在学界长期享有它应得的学术地位,梁启超将其列为了解清史的必读书,梁漱溟、萧公权等也都称引及之。

刚刚过世的二月河老师的作品,

也许有一定的“戏说”成分,

但是值得读。

老师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他称为“落霞三部曲”,可以一读。

谢谢邀请。

清代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历史时期,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清朝历史的书籍,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清穿的小说以及关于清朝历史的电视剧,相信大家现在对若曦、晴川以及甄嬛的记忆更深刻一些,但是想要更全面地了解清朝历史,还是需要阅读一些正史,虽然大多数人更喜欢阅读野史,有一些猎奇的心情在里面,但是正史毕竟是官方记载,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历史。并且,现在有很多历史学家编著的关于清史的书籍也很多,除去历史本身之外,还有一个研究性的东西在里面,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下面我列举几本书籍,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 华夏历史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著的《清史》,由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大部分组成,共92卷、3000余万字。《清史》不同于《清史稿》的在于其用白话文记述,但是内容更加繁琐,但是依旧存在较大的研究价值。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著的《清史》,由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大部分组成,共92卷、3000余万字。《清史》不同于《清史稿》的在于其用白话文记述,但是内容更加繁琐,但是依旧存在较大的研究价值。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 华夏历史

盂森先生的《清史讲义》是其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本书主要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章,对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简要叙述,为研习清史者之入门必读书。《中国通史:明清史》也是比较入门的书籍,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清两朝的政治、经济、商业、对外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盂森先生的《清史讲义》是其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本书主要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章,对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简要叙述,为研习清史者之入门必读书。《中国通史:明清史》也是比较入门的书籍,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清两朝的政治、经济、商业、对外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 华夏历史

由萧一山编著的《清代通史》也是必读书籍,该书的记史从乾隆述至同治期,以史事叙述为主,还收录了一定数量的历史传说,卷首有清代外交条约章表。本书作者将文化置于重要的地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学术思想也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由萧一山编著的《清代通史》也是必读书籍,该书的记史从乾隆述至同治期,以史事叙述为主,还收录了一定数量的历史传说,卷首有清代外交条约章表。本书作者将文化置于重要的地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学术思想也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 华夏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书叫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书叫什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