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才貌双全,建筑设计、书法,写作,如何评价一下她?

提起一代才女林徽因,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她那首《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不仅内容美,更完美地结合了东西方文化;据说还和诗人徐志摩有关。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说林徽因才貌双全那是千真万确的。看看她从小到大的照片:江南女子的温柔美,留洋女学生的清新自然美,知识女性的高雅美……有目共睹。

与美貌相比,更令人钦佩的是她的才华——她在诗文、书法、建筑,尤其是建筑设计方面的巨大贡献。

这不得不从林徽因的家庭说起。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父是进士出身,父亲留学日本,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叔叔是民主革命先驱林觉民。这样的家庭背景为林徽因从小学习垫定了优越的基础——她5岁受到启蒙,8岁跟随父亲到上海上小学,12岁到北京就读英国教会女中,20岁赴美国学习建筑,毕业后又学习舞台美术。

1928年,24岁的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当时她设计了东北大学校徽。

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和梁忠成走遍15省,考察测绘近3000古建筑,对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懂书法的朋友帮忙鉴赏一下,这两幅书法作品处于什么水平?

有功底,没有个十年八年写不成这样,一看就是个老江湖,看字也能看出年龄来。不是年轻人写的,至少中年以上,对不朋友?

林徽因才貌双全,建筑设计、书法,写作,如何评价一下她 - 华夏历史

林徽因才貌双全,建筑设计、书法,写作,如何评价一下她 - 华夏历史

林徽因才貌双全,建筑设计、书法,写作,如何评价一下她 - 华夏历史

林徽因才貌双全,建筑设计、书法,写作,如何评价一下她 - 华夏历史

林徽因才貌双全,建筑设计、书法,写作,如何评价一下她 - 华夏历史

林徽因才貌双全,建筑设计、书法,写作,如何评价一下她 - 华夏历史

我也亮几幅作品,主要是帮别人画肖像。书法是业余爱好。

非常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墨客仔细看了一下两幅作品,见解如下。

首先来说一下第一幅作品,从单个字的结构来讲,下笔比较轻浮,笔画矫揉造作,粗细变化夸张,有的笔画故作弯曲,波浪形,并且犯了一个书法方面的大忌,那就是繁简并用,“长”、“东”、“尽”、“渔”、“谈”,用的是繁体,而其他字用的是简体。更让人不解的是“转”字,左边部首用的是繁体,右边部首用的是简体,这就说明了作者的文化层次不高,并不能完全掌握繁体字的结构与用法。整个篇幅来看,字字排列如算子,大小几乎相当,墨色浓淡无变化,这说明作者在篇章的布局上把握不好。

再来看一下第二幅作品,相比较而言,比第一幅要好很多,最起码作者是临过帖,下过一定的功夫,看其作品应该有曹全碑的影子。但也收到当今流行书风的影响,一些字的结构安排的并不是太好,如“声”字,把整个字安排成左右结构比较合适,就不会给人不稳的感觉了。仔细推敲,这幅字的很多笔画写的还是太浮,如“径”字的“双人旁”,“细”字的“绞丝旁”等。

欢迎转发评论,更多书法知识请关注梁园墨客书法。

林徽因才貌双全,建筑设计、书法,写作,如何评价一下她 - 华夏历史

林徽因才貌双全,建筑设计、书法,写作,如何评价一下她 - 华夏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建筑书法作品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建筑书法作品欣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林徽因才貌双全 建筑设计、书法 写作 如何评价一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