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提问者把《三国演义》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完全理解偏了。故我只好答非所问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说的是孔融,孔融因“孔融让梨”而流芳后世,但他与杨修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因触怒曹操被处死,可谓人为“才”死之典型。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假借陈韪之口说出这千古名言,其良苦用心,只有切身体会才能悟出其真谛。为什么?

普遍认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用龟兔赛跑来比喻是最恰当不过了。但在我看来,罗贯中的用意远非如此。

我以自己为例。小时也算得上是了了:几乎具备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实力。工作后,又擅长运用哲学思想为指导,使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然而成功之后的我那个趾高气扬,高高在上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朋友见我如登天,甚至比登天还难!我最终因触怒大众这个“曹操”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终走向失败。我咎由自取,现在是生不如死。

再看看当今一些名人、明星,小鲜肉什么的,粉丝们把他们捧上了天,但他们骨子里却视粉丝如草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长此以往,我相信总有一天触怒了粉丝这个“曹操”,其结局又会如何?

更有甚者,看看那些落马高官,有几个不是小时了了,大也甚佳?但他们被糖衣炮弹击中之后,最终因触犯了法律这个“曹操”,而有逃脱了大未必佳这一宿命的吗?那真是人为“财”死,殊途同归也。

由是观之,罗贯中真不愧名“贯中”,故《三国演义》无愧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博古通今的先哲为我们提出了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为人民服务”那更是至理名言,当牢记于心。

历史上有哪些智力超常、年少成名的神童?

中国历史上的神童数不胜数,下面我就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圣公圣人之师——项橐(xiàng tuó)

圣人之师——项橐(xiàng tuó)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 华夏历史


勤学好问——善于思考。

小时候的项橐长得眉清目秀,五官端正。从小就是一个美少年。长得好看也就罢了,他还好好学习,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无师自通,聪明过人。他自小就喜欢观察事物,遇事好砸破砂锅问(纹)到底。提出的问题使好多大人难以回答。夏天项橐见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随之而降,就问父亲:“天为啥打闪打雷?”父亲说:“是天老爷让打闪忍娘娘照明,他打雷轰劈坏人和妖怪。”项橐反问:“那坏人和妖怪只有夏天有,冬天没有吗?”父亲张口结舌说不出道理来。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 华夏历史

孔子绕行

根据一些古书的记载,小时候的他在与同伴玩筑城墙。他们把路上的土堆起来,筑出了一个小小的方形城,项橐往里一坐,俨然一副“城里人”的派头,此时正巧孔子坐车路过此地,项橐他们筑起的“城”挡住了孔子的道。孔子见状,即问坐在城内的项橐:“小孩,你怎么不避让车子?”小项橐不慌不忙的,反问孔子:“从昔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里听说过城避车呀?”孔子闻之,无言而对,只好绕城而过。反应之敏捷,让圣人都感到汗颜。可真是一个神童呀。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 华夏历史

井水无鱼

车子绕过“城”后,孔子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坐在“城”内的这位非同寻常的孩童,觉得蛮可爱,于是向项橐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孔子问:“你知道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项橐不紧不忙地回答:“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舆车(轿子)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孔子一边听一边抚掌,口里念道:“善哉!善哉!”待项橐答毕,孔子说:“我车中有双陆局(一种古代博戏),和你一起玩玩怎么样?”谁知项橐却说:“吾不博戏也。夫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书诗;小儿好博,答挞及之。此是无用之事,何用学之!”一番富有哲理的回答,令孔老夫子既难堪又佩服。 接着,小项橐反问了孔老夫子3个问题,结果呢孔老夫子连一个字也没回答出来,闹了个大红脸,最后只好说了句“后生可畏”,遑遑而去。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 华夏历史

明《广博物志》称“项橐,鲁人,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可惜英才往往遭天妒,曾经难倒的孔子的小孩年龄刚刚10岁,便就过早的夭折了。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 华夏历史

除了上面详细介绍的那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神童还有秦国的甘罗,曹操的幼子曹冲,南北朝时期的陈元方,还有北宋的著名文学家晏殊。他们都是少年成名,令人称羡之人。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 华夏历史

据说民国有一位神童叫江希张,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化工和轻工业专家。

他7岁的时候就写了一套《四书白话解说丛书》,发行量达到了数百万,轰动了中外的学坛。

1907年3月,江希张出生在山东历城县江家庄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江钟秀是远近闻名的文人。他的母亲王崇孟上过几年私塾,还上过山东女子师范学校,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江希张拥有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不可能有的便利—读书写字,何况他的父亲从小就下意识的培养他。

江希张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三岁就认识了800多个汉字,会背100多首唐诗,到4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的吟诗作对。

据说当时江希张的名气还惊动了山东巡抚孙宝琦。孙巡抚命江钟秀带儿子去见他,他当场出了一道上联:五大为天地君亲师。想不到江希张张口就答出了下联:一生守仁义礼智信。简直是答得又快又工整,孙宝琦连声称赞,并且推荐推荐他去做末代皇帝溥仪的伴读,但是因为当时时局混乱,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正因为江希张如此聪明。他的父亲一心想要把他打造成一个神童,因为不懂新学,他就把孔孟道学使劲的灌输给江希张,还请人一起和他儿子写《四书白话解说丛书》。这套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康有为看过这本书以后,称江希张为“民国第一神童”,但事实上这一切都不是江希张自己乐意的。

20岁那年,江希张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学成归来以后,他意识到《四书白话解说丛书》有很多错误,立志将它重写。他结合自己留学期间的所见所学,对比了古今的科学和哲学,写成了《四书新编》,这也算是挽回了儿时的错误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少年聪明的历史人物小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少年聪明的历史人物小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 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