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抗清二十年为什么会失败呢?
张煌言抗清二十年为什么会失败呢?
张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
从1645年清军南下,到1664年张煌言在杭州遇害,南明抗清战争历经19年,最终以失败收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南明皇权软弱,有名无实。从弘光帝在南京建都,“南明王朝”正式开始。以后,历经在福建称帝的隆武帝和绍武帝,到最后在昆明建都的永历帝,这四个主要皇帝都没有真正的握住实权,当然主要是军权。他们不能统一调配各路军阀所拥有的兵力,亦不能制定统一的作战计划。他们只是起到一种“精神领袖”的作用,这是往好的说。要是往坏的说,他们实际上都是轮番登场的傀儡。
第一个原因:南明皇权软弱,有名无实。从弘光帝在南京建都,“南明王朝”正式开始。以后,历经在福建称帝的隆武帝和绍武帝,到最后在昆明建都的永历帝,这四个主要皇帝都没有真正的握住实权,当然主要是军权。他们不能统一调配各路军阀所拥有的兵力,亦不能制定统一的作战计划。他们只是起到一种“精神领袖”的作用,这是往好的说。要是往坏的说,他们实际上都是轮番登场的傀儡。
第二个原因:军阀们各自为政,甚至于各怀鬼胎。从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那出戏,就可以看出西南大军阀孙可望是怎样的一个态度了。他非但不出兵帮助李定国围歼湖南清军,反而妒火中烧,阴谋除掉李定国,致使李定国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恢复江南的大好时局亦成昙花一现。再者,李定国攻打广东新会之际,关键时刻,郑成功裹足不前,见死不救。气得李定国在信中骂他“假托永历年号,实则私心自用!”
再往前推,史可法固守扬州的时候,拥有的兵力不足四万,依然与多铎十几万大军进行苦战。各路军阀同样见死不救,致使最后扬州失陷,数十万军民惨遭杀戮。
军阀们互相观望互相拆台,致使清军能各个击破各路义军,是导致南明抗清斗争失败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军阀们互相观望互相拆台,致使清军能各个击破各路义军,是导致南明抗清斗争失败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第一把手能力都不行。在西南义军中,第一把手孙可望的军事才干远不及李定国,可他握有重兵,总兵力达14万,独霸贵州和川南。李定国是个无私奉公的名将,才能过人,然而兵力不足,只有三万。又不是第一把手,很能将西南义军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东南义军也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第一把手郑成功的才干也不及张煌言。这主要体现在“南京溃败”那出戏了。当时,张煌言若是留在指挥部给郑成功出谋划策,南京必然拿下,历史也当改写了。
郑军遭清军突袭后,仓皇东撤,置上游张煌言友军于不顾,导致张军“千里撤退”的惨剧。蔡正 阮美没于此役,张煌言也险些丧命。
随后,清军全力南征,动用24万人围剿四明山区。上虞平冈寨寨主被捕杀。部下突围,后与满八旗主力相遇,几乎全军覆没。对此,郑成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张煌言遇害后第九个年头,吴三桂起兵反清,起初势如破竹,已至江边。谋士刘玄初力主渡江北上,“直捣黄龙而痛饮!”大将吴国贵马宝也提出“拔金陵,绝南北通道。”或“入西川,以固崤函之险。”的战略主张。吴三桂一概不听,而是屯兵不前,一味与清廷议和,打算划江而治。结果,他丧失了推翻康熙政权的大好时机。
以上三个原因,便是南明抗清战争失败的主要因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宁海县湖头村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宁海县湖头村历史文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