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想要了解三国的历史,除了《三国志》,还有其他史书吗?
如果真的想要了解三国的历史,除了《三国志》,还有其他史书吗?
谢谢邀请,我是以史为鉴。
三国时期的故事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可以说知名度极高,其实这本演义也是参考了很多的史书才写出来的,大部分故事和人物都符合史书记载,很多地方甚至作者都直接照搬史书全文,所以说如果是初学者,我建议先从《三国演义》小说读起,通过这本极为出色的历史小说先弄清楚三国时期的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
熟读《三国演义》后,可以进阶去读《三国志》了,这里推荐大家去读裴松之的注解版本。裴松之对于陈寿在三国故事中删掉的一部分内容旁征博引,正史和野史都有提及,一些早已经失传的史书记载也都在注解中亮相。
比如曹操杀吕伯奢,曹操走华容道,诸葛亮空城计……《三国志》中都没有提到,但是裴注中却引用记载,留下来了极为出色的故事情节,最后被《三国演义》所采用,最后被大众熟知。
之后可以去读《世说新语》,这部著作也是极为有趣的魏晋朝故事集。
比如曹操和杨修斗智的一系列故事,“一人一口酥”、“绝妙好辞”、“门内填活”……
还有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都是出自《世说新语》。
然后还可以去看《后汉书》,这里有很多是东汉末年名人名臣的传记。
还可以去看《晋书》,里面记载了司马懿等人的生平事迹。
这几本书都看完了,基本上三国的基本史实就没问题了,再要往深里研究那就要看各种地方志了。能走到这一步的,估计也没有几个了,加油吧。
我是以史为鉴,为你讲述靠谱的故事
我是以史为鉴,为你讲述靠谱的故事
从本人的角度来看,建议以下几本书:
1.首先自然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半白话文半古文,看起来不太费劲。同时作为小说,演义也是所有三国的书里趣味性最强的一本。
2.《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3.《三国志裴松之注本》。裴松之根据自己的了解,为三国志做了注,同时整理了很多野史的资料。(陈寿治学严谨,只采取一些绝对靠得住的资料,那些半信半疑的都不用)裴注从某些方面来说,客观性更强,注多于原文,内容比原文还更丰富。
4.《资治通鉴》、《世说新语》、《后汉书》、《晋书》。
5.现代学者对于三国历史的整理和看法,比如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强烈建议去看看。
你好,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共同学习,共勉。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问,从我本身来讲,对于一些想要了解的历史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段历史的话,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或者说应该看些什么书籍呢,每一个人都有求真的意向,而求真的路上又会增加好多好奇心,即使对于不太真实的历史,我们也无意的默许了吧,就好比对于三国演义。
咱们闲话少叙,直奔主题。
三国的历史,从政权建立来看就是60年的历史公元220-280,虽然版本众多,不过我们应该从三国志入手。
提到这本书,就底聊聊陈寿公元233-297,大家要仔细注意下时间,他是亲历历史的,陈寿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这又是应该注意的,史学家指质学问都是比较严谨的,一会我们介绍裴松之或者罗贯中就会形成鲜明对比了,我们在这里再介绍一个人,谯周公元201-270年,出生于著名的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饱读经书,知晓天文。谯周是陈寿的老师,也要注意下时间,同样是亲历历史的人物,所以从这些看来,三国志这本书应该算做是一部具有真实参考价值的史书,对于想要了解三国来讲。里面虽然比较刻板,基本都是叙述,没有故事情节的逼格,没有更多的揣测,有的只是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必须了解时代背景,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重新整合的产物,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在当时看,三国志属于现代史范畴,很多事笔者都亲历的,耳闻目染的,比较真实,况且许多史料可能也没有披露出来,同时,恩怨也没有消除,所以过于简略,于情于理都过得去。
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故事家喻户晓。事实上,“罗曼史”是参考了很多历史书籍写成的。大部分故事和人物都与史料相符。
许多地方甚至作者直接抄袭历史书籍全文。因此,如果你是初学者,我建议你先读《三国演义》。通过这部优秀的历史小说,首先要弄清楚三国人物与背景的关系。
把《三国演义》读透了,就可以到高级阶段去读《三国志》了。建议大家在这里阅读裴松志的注释版。裴颂之引用了陈寿在“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删节。正史和非正史都提到了它们,注释中也出现了一些遗失已久的史料。
比如曹操杀了吕伯社,曹操走了华容路,诸葛亮计划清空城市……。“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及,但贝的笔记引用了记录,留下了一条绝妙的故事情节,最终被“三国演义”采纳,并最终为公众所知。
如果只推荐十本最经典的史学著作,你会推荐哪十本?
中国的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
世界的话,
首推斯塔夫阿诺斯的《世界通史》全球史观的宣扬者。
《钢铁 枪炮 病菌》 现在火的不行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就脱胎于该书。
塞缪尔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爱德华 吉本的《罗马帝国的衰落》
美国史的话《光荣与梦想》美国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断代史。
法国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还有嘛,就是革命导师的《资本论》了,。现在我们社会中的所有问题你都可以从资本论里找到相应的描述,看看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再加一本《大国的兴衰》,是一本讲述全球霸权更迭的书,比大国崛起更有连贯,没办法大国崛起属于国别体,阅读起来不是很方便
这种推荐实际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可能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一个人的推荐也不可能会完全一样。同时,根据学识、经历、见解、兴趣的不同,也会千差万别。无论怎样挑选,所推荐的也只是“一家之说”而已。所以,我今天在此推荐的几本史学著作,也是凭借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和推荐的,以下史学著作,是我的最爱。
这种推荐实际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可能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一个人的推荐也不可能会完全一样。同时,根据学识、经历、见解、兴趣的不同,也会千差万别。无论怎样挑选,所推荐的也只是“一家之说”而已。所以,我今天在此推荐的几本史学著作,也是凭借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和推荐的,以下史学著作,是我的最爱。
一、《史记》,无可争辩、毫无疑问稳居第一。在我所有阅读的史学著作中,没有任何一本能与《史记》媲美,没有任何一本能够超越《史记》,没有一本能与《史记》比肩。《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但有这种体例上的首创之功,而且开创了汉语的美妙写法,用美妙的语言记载历史风云、传述历史人物、勾勒风云变幻过程中的爱恨情仇,这叫美得丰满,美得雅韵,美得苍茫,美得醉心。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真是再也精当不过的概括了。《史记》还有一点值得称道,司马迁不但在写宏大场面时得心应手,像《鸿门宴》《十面埋伏》这些经典,如画面一样定格在历史和文学的画廊,而且,司马迁写那些小人物也写得栩栩如生,像洛阳董公,像王陵的母亲,任何一个小人物都精致,三言两语,人物就立在读者眼前。所以,《史记》不单单是记载历史,她还是文学的范本,值得人一辈子读下去,受益无穷。
一、《史记》,无可争辩、毫无疑问稳居第一。在我所有阅读的史学著作中,没有任何一本能与《史记》媲美,没有任何一本能够超越《史记》,没有一本能与《史记》比肩。《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但有这种体例上的首创之功,而且开创了汉语的美妙写法,用美妙的语言记载历史风云、传述历史人物、勾勒风云变幻过程中的爱恨情仇,这叫美得丰满,美得雅韵,美得苍茫,美得醉心。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真是再也精当不过的概括了。《史记》还有一点值得称道,司马迁不但在写宏大场面时得心应手,像《鸿门宴》《十面埋伏》这些经典,如画面一样定格在历史和文学的画廊,而且,司马迁写那些小人物也写得栩栩如生,像洛阳董公,像王陵的母亲,任何一个小人物都精致,三言两语,人物就立在读者眼前。所以,《史记》不单单是记载历史,她还是文学的范本,值得人一辈子读下去,受益无穷。
二、《历历十五年》。这本书太有名了,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具体不用细说,推荐历史著作,这必然是其中一本。但值得一提的是,黄仁宇的《历历十五年》出版后,不仅带来了轰动效应,同时也带来了历史热,人们惊讶地发现,历史还可以这样写!于是,很多模仿者便纷纷加入了历史随笔的写作队伍,写历史的人一下子从大学殿堂走向了民间,人人都成了历史学家。所以,《历历十五年》的另一功绩,便也是创作方法的开创,带来了一种新的历史写作方式。
二、《历历十五年》。这本书太有名了,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具体不用细说,推荐历史著作,这必然是其中一本。但值得一提的是,黄仁宇的《历历十五年》出版后,不仅带来了轰动效应,同时也带来了历史热,人们惊讶地发现,历史还可以这样写!于是,很多模仿者便纷纷加入了历史随笔的写作队伍,写历史的人一下子从大学殿堂走向了民间,人人都成了历史学家。所以,《历历十五年》的另一功绩,便也是创作方法的开创,带来了一种新的历史写作方式。
三、《白话本国史》。这是吕思勉先生1923年出版的史学著作,后来在1940年和1944年,吕先生还出版了《吕著中国通史》上下册。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十分有名,他在书中说:“宋金和议在当时,本是件必不能免的事,然而主持和议的秦桧,却因此而大负恶名,真冤枉极了。”因为这一说,到了1937年日本侵华,蒋、汪二人有了争议,为政治需要,周作人根据吕思勉的观点发表文章说:“岳飞是军阀,专权该杀,反倒是秦桧能顾全大局,值得褒扬。” 这在当时引起过巨大争议。
三、《白话本国史》。这是吕思勉先生1923年出版的史学著作,后来在1940年和1944年,吕先生还出版了《吕著中国通史》上下册。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十分有名,他在书中说:“宋金和议在当时,本是件必不能免的事,然而主持和议的秦桧,却因此而大负恶名,真冤枉极了。”因为这一说,到了1937年日本侵华,蒋、汪二人有了争议,为政治需要,周作人根据吕思勉的观点发表文章说:“岳飞是军阀,专权该杀,反倒是秦桧能顾全大局,值得褒扬。” 这在当时引起过巨大争议。
四、《宋史》。元脱脱所著,中华书局的《宋史》版本,有40册之多,因为写作的需要,我对其中大部分的人物列传都读过,感觉宋朝人生活的丰富和精彩,尤其是文人,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策的庇护下,展现了他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四、《宋史》。元脱脱所著,中华书局的《宋史》版本,有40册之多,因为写作的需要,我对其中大部分的人物列传都读过,感觉宋朝人生活的丰富和精彩,尤其是文人,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策的庇护下,展现了他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五、《中国史纲》。民国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的唯一一本著作,而且还很薄,不过十万字稍多,但文字真的精彩。摘录一段:“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论世变的剧繁,战国的十年每可以抵得过春秋的一世纪……”
五、《中国史纲》。民国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的唯一一本著作,而且还很薄,不过十万字稍多,但文字真的精彩。摘录一段:“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论世变的剧繁,战国的十年每可以抵得过春秋的一世纪……”
六、《胡适杂忆》。唐德刚是胡适的学生,学生写老师的口述史,本来很难,但唐先生却写得张驰有度,不卑不亢,而且风趣幽默,文采斐然。台湾夏志清先生在此书的序言中评价说:“《胡适杂忆》出版后,我想他应被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底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中国历史上的兵书都有哪些?最早的一部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兵书众多,“兵书”是中国古汉语中的一个词汇,泛指关于战争的著述,在古代,兵书被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类型,包括:谋略,战法,阵法,兵制,军法,兵器,训练,城守,海防,军需,将传等多方面。
从史籍记载看,《军志》《周书》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兵书,有些史书曾提到过《黄帝兵法》《玄女兵法》等传说,多已失传,流传下来的有:
姜尚姜子牙的《六韬》老子李聃的《老子兵法》,孙武的《孙子兵法》,管仲的《管子兵法》,《范蠡兵法辑本》,吴起的《吴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尉缭的《尉缭子》等兵书。还有:
黄石公的《素书》《黄石公三略》
诸葛亮的《将苑》《便宜十六策》
以及唐太宗李世民与李卫公李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赵蕤所撰的《长短经.兵权》
宋朝人许洞撰写的《虎钤经》,苏洵撰写的《权书》还有:
明朝刘基刘伯温的《百战奇略》
明未揭睻的《兵经百言》,
佚名撰的《三十六计》
蔡锷辑写的《曾胡治兵语录》等等吧。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这是举世公认的兵学鼻祖孙武的一句至理名言。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这是韬略鼻祖,百代宗师姜子牙的好言相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专著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专著有哪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