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过年有个典故叫“上夜三斤狗,下夜三伯公”,你了解吗?现代社会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吗?
南方过年有个典故叫“上夜三斤狗,下夜三伯公”,你了解吗?现代社会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吗?
南方过年有个典故叫“上夜三斤狗,下夜三伯公”,大多数人都看不懂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呢?
三斤狗变三伯公,是客家人皆知的典故,讲的是一个狗眼看人低的故事
客家山歌《三斤狗变三伯公》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嘉应(即梅县)松口有个名字叫做李三雄的人,出生的时候十分瘦弱,仅有三斤九两重。大家知道,客家话里“九”的发音和“狗”很接近,所以这孩子也被叫做“三斤狗”。三斤狗这个人家里穷,个性很软,很受欺负,到三十岁才娶上媳妇,生了个孩子叫阿发。阿发长到十五六岁,三斤狗就对阿发说,咱家太穷了,你待在家里也是受穷,到最后保不齐都饿死,上村有个熟识的人刚从外面打工回来,下回他下南洋,你就跟他出去闯一闯吧。
孩子走了以后,三斤狗继续辛苦度日。因为三斤狗好欺负,村里但凡丢了什么东西的,都栽赃到他头上。栽赃多了,人们就真以为三斤狗不是什么好东西。三斤狗过年的时候去借面,别人嫌他没本事,是一点点面也不给。他找肉铺赊了一块猪肉,债主大年三十来要账,把他的锅里用来祭祖的肉给提走了。肉提走了还不行,锅里的汤可是肉汤啊!债主自己不喝,也不让三斤狗喝,抓了一把草木灰扬到肉汤里。临走还不忘讽刺:“三斤狗啊三斤狗,你就是一条狗!”
三斤狗的儿子闯南洋发了大财,“三斤狗”就变成了“三伯公”
三斤狗夜里饿得睡不着,听到敲门声。开门却望见自己儿子带着四个挑夫来了,担子里全是上好的货。原来阿发发了大财了,混出名堂来了。第二天大年初一,大家相互拜年,人一看,三斤狗家的儿子回来了,三斤狗家什么稀奇玩意儿都有,关键他家的桌子因为乱晃,桌腿下竟然垫着丝绸!
听说阿发成了大老板,满载金银而来,大家纷纷前来恭喜。以前叫“三斤狗”的,也不叫“三斤狗”了,改叫“三伯公”了。“三斤狗”是鄙夷的绰号,“三伯公”就是“三大爷”,是敬称。这一前一后,落差巨大。昨晚上还三斤狗呢,今天上午就三伯公了,可知众人狗眼看人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就都体现出来了。
“上夜三斤狗,下夜三伯公”,敬告所有人
人是往往瞧不起人的,不管是还是富,多数人都是欺软怕硬,嫌贫爱富。所以,现代社会中,每分钟都在上演“上夜三斤狗,下夜三伯公”的故事,同时也在上演“上月门前喧闹,下月门前冷清”的讽刺剧。所有人都是三斤狗,所有人都是周遭人。作为三斤狗,也应该清醒这一点:今日堂屋里的热闹,也只不过是蜜糖吸引了蛆虫。那些在你困苦时肯赊你一块肉,肯帮你证清白,愿意伸手拉你一把,肯规劝你、帮助你、鼓励你的人,才是值得交心的。
明末清初,客家人的生活状况如何?
客家人,一部民族迁徒忧伤的历史。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载的这篇传闻从中可看出一点影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里也许是历史上秦始皇发兵征百越的后人,虽然文中的地址是湖南一带,但也可看出客家人的雏形。在回答明末清初的客家人生活状态之前,我们先来梳理客家人的前世今生。
1.客家人的形成
客家人,据有关史载,主要由中原地区的人由于战乱或躲避战乱而逃乱迁徒到广东,广西,福建,江西这一带地区,历史上的五次迁徙最终诞生一个新的汉系民族——客家人。第一次迁徙可以追朔到秦朝,秦始皇征兵50万攻打百越(今广东广西一带),最终有一部分人留在本地,第二次是五胡乱华,第三次南宋在靖康之乱后躲避金人,第四次明朝末年战乱年代,第五次清末。台湾的客家人应该是郑成功统治台湾时带过去的,
客家人又被称为丘陵上的民族,多生活在丘陵之中,广东的梅州称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清朝末年,大批客家人飘洋过海谋生,据统计全球有八千多万客家后人,被称为"有海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同时也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因为在这个海外的群体中,都以经商为主,而颇有建树,比如商人有曾宪梓、田家埔,政界有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李显龙父子,泰国总理他信、英拉兄妹,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等等。
2.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的母语当然是中原文化即官方文语,清末国学语言大师章太炎先生曾专门研究过客家语言文化,因为客家人至今发音你、我时,都有"尔、吾"的音腔,保留古汉语的发音,因为长期与本地人生活,中间又夹杂一部分本地方言如广东的白话(粤语)等,最后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台湾的客家话被定为当地的官方语种之一,现在的广东一些地区也把客家话当成流行语言在电视等传媒上播放,因为目前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客家话面临被消亡的尴尬境地。民间文化组织清醒识这一点,成立了各种协会,以便发扬和延续这种语言文化。
3.客家人在明清时的生活状况。
由于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徒过去的群体,读书识文始终是他们对后代的夙愿,"耕读传家"是彼时的主流特色,"耕"排在第一位,因为贫穷落后,谋生存成为百事之首,山地丘陵地带,主要耕种五谷以求谋生,织布也是当地的一大生存技能,广东平远县曾出土一块明清时代的碾布石,从而佐证,手工技能也随迁徙的中原人带入本地,其次是"读",读文识字是做人的根本,它永远是民众心中的一盏明灯,不管多么飘渺,但是它的光芒代表希望和未来。所以这句话成了客家人的传家之宝,至今仍在老房子可看见这样的牌匾。同样是在巜平远县誌》里有对当地客家人与本地人对生活的记载:……居民重本轻末,耕耘织纺,昼夜操作……云云。这虽然是平远县的记载,但是也是当时整个两广丘陵地带客家人生活的普通状况。这里记载透露一个重要的信息:客家人只耕种为主,抑制经商,这在当时是合乎常理的,第一是穷没本钱从商,其次交通信息阻塞,经商不被看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跟客家人有关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跟客家人有关的历史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