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朝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朝代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中国朝代叫国还是叫部落如果是国为什么不断改变是部落文化却一样
中国朝代叫国还是叫部落如果是国为什么不断改变是部落文化却一样
感谢邀请。
如果猜的不错,题目中所说的“朝代”,指的是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等。
如果确是如此,那“朝代”就一定是“国家”而非“部落”了。
“部落”,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经历过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分别属于不同的“部落”。
所以,“部落”是一种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
“部落”这种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晚于“氏族”阶段。
而“氏族”,则完全是靠血缘关系自然形成的人类群体。举个不很恰当但通俗易懂的例子,“氏族”还有些像“猴群”,里面的成员,都有血缘关系。
“部落”,则是“氏族”联盟。社学会认为,每一个“部落”,至少包含着两个以上的“氏族”。就是说,这个阶段,人类已经懂得并有意在实行“族外婚”。
但“部落”,规模毕竟有限,而且很可能不定居。其存在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说,他认为,人类大体经历了“氏族”—“部落”—“酋邦”—“国家”这样几个阶段。
“酋邦”,是“部落”联盟,这个时候,人类应该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根据对中国旧石器和新时期时期丰富的考古成果,提出了中国先民从氏族到国家的发展过程理论。
他认为,这个发展过程的典型道路是——古文化—古城—古国;国家发展的三部曲是——古国—方国—帝国;国家形成的三模式是——北方原生型、中原次生型、北方草原续生型。
这里面,“古文化”对应“氏族”和“部落”阶段;“古城”对应“部落联盟”阶段。
他还认为,距今6000年左右的辽西红山文化,已经发展到了“古国”阶段早期。
(辽西红山文化遗址)
最近,被评为“201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双槐树遗址”,距今约5300年左右,学者命名为“河洛古国”。
就是说,在距今6000-5300年这段时间里,中国已经进入到国家的阶段。
关于“国家”,以往通常认为有三个要素,即“三要素说”。这个学说认为,国家,必定要有一定领土;必定要有一定人口;必定要有“政权”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
后来,有人主张“国家”是四要素,即在以上三要素之外,还要加上一个“主权”——即独立完整地处理内部和外交事务。这是“四要素说”。
不论是哪一个,从我们现在说的“朝代”,肯定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了。
所以,以往“朝代”,皆为国家无疑。即便“夏朝”的具体情况还不很清楚,但其肯定在“河洛古国”之后,丝毫没有可能再退回到“部落”的阶段。
(双槐树遗址)
现在所谓的“朝代”,第一是我们站在现代往回看,以致可以历数历朝历代;第二是“朝”的含义,就是国家。
《文选.傅长虞诗》曰:“赫赫大晋朝,明明闢皇闱”,“赫赫明明”是老子言,“朝”即指晋这个国家。
杜甫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个“朝”,是指“朝代”——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后汉书.应奉传》说:“鲜卑隔在漠北,……计获事足,旋踵为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内,盖为此也。”《注》曰:“朝家犹国家也。”
最早,“国”不是最大概念,“邦国”才是。
《周礼.天官.太宰》说:“以佐王制邦国。”《注》:“大约邦,小曰国”。
所以,“邦国”一般都连用。
“国家”这个词中,“国”一般指诸侯封地;“家”指大夫封地。“国家”连用,一般指天子或诸侯所管辖的联合体。
《左传.成十三年》:“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与周代的含义截然不同了,不过是借用了这个词汇。
(付巧妹博士)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研究所付巧妹博士团队的古DNA研究成果,逐步揭开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的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历史谜团,证明中国史前人群由北方人群和南方人群两大支组成,其中,北方人群的在其中占有更大的影响。
这些古人类DNA,时间上限在距今9500年前后,下限在距今4200年前后。这个研究成果,第一是支持了苏秉琦先生的结论;第二是证明所谓东亚人来自苏美尔或埃及的说法不靠谱;第三,也回答本题目所问的“为何文化一样”的问题。
这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是连绵不断发展而来的。
中国朝代叫国还是叫部落:文化还是一样的。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教科书上,上下五千年可考历史。中国是原居民史,文化传承也属原居。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朝代无论如何更换,部落文化,也是原驻民。′中国民簇的五十六民簇,以汉簇为主,也是一部汉簇发展史,少数民簇部落发展史。追根溯源就是历史,文化,根源也是传承。这是一样这才叫根源,本。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懂历史,研究历史,让我们明白从何而来,一路经历了什么,以后的发展走向!观今言鉴古。不管是国,还是部落都只是历史的印绩。一样的东西,我们叫信仰,社会价值观,当代叫中国梦,不忘初心。西方世界叫人权,认知不同。所以说人不能忘本。
题主您好,我是莫非。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部落文化没有消失,也不会全然一样,只不过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同化了,而且这种同化过程至今都在延续。
远古时代,各部族四散而居。但都离不开水域,那么作为华夏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黄河,势必会有大量的部族定居。
随着各个部族的不断繁衍生息,文明也在不断地孕育,比如长江流域的江汉文明、太湖文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海岱文明;东北则包括红山文化在内的文明时期以及其它地域性文明。
我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彼时也是如此。你们部族的粮产高了,我们部族就会眼红,那你说怎么办?
答案肯定是抢,所以部族之间会有不断地摩擦和斗争,失败的一方要么被抹杀要么被迫迁徙。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联合起来就能打败原本强大的一方,所以也不断地有小部落联合起来。
那么这些部族之间的联盟,在生活习性上,日常劳作上产生差异,你家媳妇洗澡为啥不拉窗帘啊,你家孩子为啥随地小便啊,这些都属于文化习俗上的差异。而在一起生活久了,其中那些不利于生产,不利于发展的文化特征就会被好的、有利的一方同化掉,或者直接被遗弃掉。
然后就是这些部族的生存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老天的赏脸。恶劣天气、多变的气候以及地理位置都会影响到部族的生存(当然还有来自于部落之间的攻伐)。
为了更好的生存,只能选择地理环境优越,气候适中,而且靠近水域的地方繁衍生息。那么以今天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区域就成为再适合不过的栖息地,由此发展起来的文明就被成为黄河文明。
这里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地势平坦且靠近黄河,各部族繁衍生息,华夏正式进入了“三黄五帝”时代。我们知道的“大禹治水”,就是讲述治理黄河泛滥的传说故事。
然后历史进入“夏商周”,进一步确立了中原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这期间的部族也在不断地整合或分裂,但唯一能达成的共识就是只有联盟,强强联合才有发展下去的可能。
那么这一时期,各部族的文化处于一种不断交融的状态,吐故纳新,去芜存菁。
需要提的是以上这些都是历史上有记载,但是尚无出土文物考证的时代。
直到周以后,我们才有出土文物证明是周代真实存在于历史上的。那么这一阶段,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更是华夏民族历史上最光芒闪耀的一次文化大交融,大发展,我们通常说的“汉文化”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正式确立了汉文化在华夏历史上的主导地位。而后的两千多年里,无论是外敌入侵还是邦国来朝,都是在与汉文化进行交流碰撞。
所以说,与其说是汉文化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倒不如说是华夏各部族滋养了汉文化。这一现象,历朝历代都有所体现,元代入主中原,仍以汉文化为主,清朝入关,同样如此,但在他们的发祥地,依然保留有他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所以总结下来,汉文化之所以会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繁荣程度和人口密度密不可分。其它各部族在滋养汉文化的同时,也在学习汉文化中优良的一面,互相学习,互相扶持。
所以,我们才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家人。
我是莫非,欢迎关注莫非有话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朝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朝代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