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隋唐五代宋的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唐五代宋的历史人物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五代十国时期,都有哪些杰出的君主
  • 为什么叫隋唐五代
  • 五代十国时期,都有哪些杰出的君主

    您好,珍珍儿的新新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五代十国时期那些杰出的君主,欢迎大家多多留言讨论!

    五代十国是唐朝和宋朝之间一段群雄割据、各方轮番上台表演的混乱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在统治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依次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期中原以外的地区前前后后存在过十几个国家,统称为十国。在我国的历史上,五代十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时期,很多小国往往建立不多久就灭亡了,导致存在的国家太多。说朝代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珍珍儿的新新唯一能想到的意义,可能就是增加历史考试的难度吧🙃,不过乱世却最易出英豪。下面珍珍儿的新新就带大家看看五代十国时期那些杰出的君主。

    隋唐五代宋史史料 - 华夏历史


    第一位,后梁太祖朱温。要说此人可是苦出身,从小家庭条件就非常不好,没办法只能给人做苦工挣钱。后来他参加了地方的义军,没想到这小子打仗是一把好手,在战役中立下了很多功劳,因此也得到主帅赏识。但是他后来投降大唐,被皇帝封为大将军,征讨各地叛军。后来他野心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不满足现状,于是他发动战争,自己建立了后梁。虽然他出台了很多利民政策,但是因为多年征战,造成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终于被他人所灭,而整个王朝也只存在了不到二十年。

    第二位,后唐建立者李存勖。他从小就是喜欢舞枪弄棒,而且很擅长骑马射箭。他的父亲看到孩子有打仗的天赋,于是便经常带着他上战场,没想到虽然他人小,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勇猛,在军中也是立下无数战功。后来他父亲因病去世,他就继承了爵位,后来他率领几万精锐将后梁数十万大军歼灭,建立了后唐政权。

    第三位,后晋君主石敬瑭。此人灭掉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早年他就投身军旅,而且在李克用手下当兵,此人性格内敛,平时很少与他人言笑,更多的时候还是喜欢看兵书,打仗时中他也是身先士卒,每次冲锋都在最前头。后唐建立之后,他的野心渐渐变大,最后在外族的帮助下灭掉后唐。

    第四位,后汉国主刘知远。他是后汉建国君王,出生在后唐年间,此人性格非常沉稳,城府而且极深,后晋建立后,他是一方诸侯,表面上臣服朝廷,但实际却暗自扩充自己的实力,后来他趁着朝廷被围攻时果断发兵,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后汉王朝。

    第五位,后周世宗柴荣。他是后周皇帝,为人非常有韬略,他想统一河山,而且当时的后周也确实有这个能力,因为经过他多年改革下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相继击败了许多藩王,拥有了天下十七个州,可以说是半壁江山已经到手,不过可惜的是此人仅仅在位六年就去世。

    当然,五代十国时期还有很多君主,比如后梁的朱友珪、后唐的李嗣源等,不过大多都是今天杀别人,明天就被别人推翻了,国家没有好的发展,军事和社会也没采取特别有效的措施,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统治者。

    关注珍珍儿的新新,为您带来更多历史趣事,欢迎大家多多留言、转发和点赞!打开主页,珍珍儿的新新最近在写#中国古代最著名的100大军事统帅#,欢迎大家捧场!

    李昪是五代十国较有作为的一个君主,当时南方诸国创业之君无出其右者。李昪在位期间,长期推行“息兵安民”国策,造就了江淮地区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南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但也引发出一系列的消极后果。李昪自幼孤贫,深知民间疾苦,而长期的社会实践,也造就了他柔顺、坚韧、精明、勤谨、富有同情心和善解人意的品性作风。他的一生艰苦朴素,不为声色所迷惑,由此,也造就了他较为清明的行政风格。

    在李昪即位之后,江淮地区一度连年丰收,军饷兵粮也都很充足。群臣们趁势建议李昪趁北方混乱之机兴兵北伐,恢复唐朝原来的疆土。李昪却告诉他们说:“我从小生长在军旅之中,经常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严重危害。能使百姓安定,我也就放心了,其他还要奢求什么?”李昪一直尽力与后晋保持着正常关系,礼尚往来。

    昇元四年(940),南唐边将不遵命令,进入后晋安州(今湖北安陆)抢掠,被晋军击败,损失将士2000余人。为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引起大规模战争,李昪甚至拒绝后晋遣返的战俘,让后晋依法处置,并致书石敬瑭澄清事件发生之原因。昇元六年,吴越发生了特大火灾,宫室、府库和兵器铠甲几乎被烧尽。

    这时,群臣们又提出趁此良机,攻灭吴越。李昪不但不许,反而遣使慰问,并给与赈济,使得原为仇敌的两国关系得到根本扭转。对周边其他小国,南唐也实行睦邻友好政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李昪这样做是想使周边国家都安定,创造一种和平的环境,有利于自己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这并不为世人所完全理解,部下冯延巳就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李昪说:“田舍翁安能成大事?!”但终前主一朝,息兵安民一直作为基本国策,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长期和平的结果,不仅人民生活安定,负担减轻,生产发展,而且也减弱了武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从内部稳定了李昪所建立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南唐成为“十国”当中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而李昪也不愧是是当时“十国”中的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任何政策都有利有弊,息兵安民政策也一样有其弊端,其消极后果也十分明显。它削弱了南唐的军事实力,导致其综合国力的下降;造成实行统一的可能性和有利时机的丧失,结果南唐成为了北方政权的刀下鱼肉,最终社稷不保。

    长期和平的结果,不仅人民生活安定,负担减轻,生产发展,而且也减弱了武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从内部稳定了李昪所建立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南唐成为“十国”当中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而李昪也不愧是是当时“十国”中的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任何政策都有利有弊,息兵安民政策也一样有其弊端,其消极后果也十分明显。它削弱了南唐的军事实力,导致其综合国力的下降;造成实行统一的可能性和有利时机的丧失,结果南唐成为了北方政权的刀下鱼肉,最终社稷不保。

    在我看来,整个五代十国时期,杰出的君主只有两个: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周世宗柴荣。

    五代十国数十年,青铜远比王者多。

    从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五代前后持续了53年。而从公元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开始,到公元979年赵光义灭北汉统一中原为止,十国前后持续了77年。在这数十年中,先后有14位(五代)皇帝34位(十国)国君

    在这48人当中,称得上杰出君主的,也只有两人:

      在这48人当中,称得上杰出君主的,也只有两人:

    后唐庄宗李存勖(885年-926年)。作为唐末强藩之一李克用的长子,李存勖从小就英勇过人,善于谋略。在继承晋王之位后,南压后梁,北抗契丹,积极发展军备,使晋国逐渐强大,最终得以在920年南下消灭后梁,并在洛阳称帝,定国号为唐,成功建立后唐。在称帝的6年时间内,李存勖攻灭前蜀,降服岐国,威震南方,所拥有的领土远大于后梁。但是由于他治国无方,沉湎女色,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埋下隐患。在926年死于兴教门之变,功归一溃。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养子,早年随长辈在南方经商的经历,让他早早就知道当时社会积弊所在。自他继位之后,在政治上理清吏治,重用人才。很早就确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在军事上整顿禁军,事必躬亲,多次御驾亲征,打败南唐取得江北之地,北上抗击当时已经非常强大的契丹辽国。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的主要思想,减轻税赋,兴修水利,限制佛教,刺激农民的积极性。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他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所托付的赵匡胤又早有异心,或许他早就能统一中原,并与契丹旗鼓相当的。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养子,早年随长辈在南方经商的经历,让他早早就知道当时社会积弊所在。自他继位之后,在政治上理清吏治,重用人才。很早就确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在军事上整顿禁军,事必躬亲,多次御驾亲征,打败南唐取得江北之地,北上抗击当时已经非常强大的契丹辽国。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的主要思想,减轻税赋,兴修水利,限制佛教,刺激农民的积极性。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他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所托付的赵匡胤又早有异心,或许他早就能统一中原,并与契丹旗鼓相当的。

    总结:在我看来,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只有后唐庄宗李存勖和后周世宗柴荣,可以算的上是杰出的君主,在他们俩执政期间,后唐和后周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大势力,如果不是因为李存勖政治能力太差把自己害死,在后唐时期或许就已经统一中原。而如果不是柴荣英年早逝,后周是由足够的实力和契丹辽国掰掰手腕的,所以说,五代十国前后48位君主,只有2个王者,其余都是青铜。

    为什么叫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 隋代是唐代崛起的前夜,五代十国则是这一时期的衰落期。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公元907年朱温灭唐自立,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直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这是一个由统一到分裂,最后又归于统一的时期。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段称为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杨坚于581年自立称帝,建立隋朝,到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共37年。唐朝从618年到907年朱温建立梁朝,共289年。五代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开始,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共53年,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唐五代宋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唐五代宋的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隋唐五代宋史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