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药理学的发展历史人物事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药理学的发展历史人物事迹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有关李时珍的故事
  • 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时期,选三位你心目中医术最好的名医,你会选谁
  • 如何理解“搏命药师”,为挽救绝症母亲生命而以身试药的行为
  • 耗时二十七年,李时珍是如何撰写《本草纲目》的
  • 有关李时珍的故事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蔓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时期,选三位你心目中医术最好的名医,你会选谁

    谢谢邀请

    要我选呀、第一位我肯定选中华始祖黄帝了,他虽不是春秋战国人,但他流传于世的《黄帝内经》典定了中华医学的基础。历史上虽然有秦始皇四处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被妖道欺骗,一怒之下"焚书坑儒”的传说,但《黄帝内经》却保存流传了下来,今天中医学上的"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诊法”、"病症″、"论治″以及"运气学″、养生学"等学说,都是有《黄帝内经》开始建立起来的。

    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时期,选三位你心目中医术最好的名医,你会选谁 - 华夏历史

    第二位是被后人尊称"药王"的孙思邈,他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不但精通医术,而且还精通药理,他历经50多年,通过实践,搜集、整理系统的编著了《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或者《备急千金要方》,全书共30卷,分232门,合方论5300篇,是一部中华医学的不朽巨著。

    第三位当推明朝的李时珍,他本是医学世家弟子,有着丰富的医术经验。由于明朝传入的外来医药繁杂,"草木不分,虫鱼互混″,为了弄清繁杂的药目,李时珍利用在太医院学习的机会,阅读了大量的医书,后来李时珍用了30余年的时间,走南闯北遍行医、遍实地考察,对古代医书细致研究整理,写出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52卷,1892种药物,分成60类,绘图1100多幅,共有11096个药方。是中医当之无愧的医圣宝典!

    中医传承经久不衰,名医璀璨,留下的医著汗牛充栋,我本身就是学中医的,对于这个话题自然非常感兴趣,个人认为历朝历代的每个医家都是值得倾佩的,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也就没有中医的今天。 如果要说我心里最值得尊重的三名医家,我觉得第一位非张仲景莫属,名张机,东汉南阳人,任长沙太守,著《伤寒杂病论》,创六经辨证体系,首次融入理法方药为一体,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其著作被后世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所留传下来的方剂被称为经方。《伤寒杂病论》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治病之准绳。我每读伤寒论序,犹如长者在侧,耳提面命,不敢丝豪松懈。秉着谦逊之心学习经方,盖追圣人之步伐。

    第二位是唐代的药王孙思邈,让我最敬佩的是他仁心济世的品德,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的一段“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身为一位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大慈侧隐之心,誓有普救含灵之苦的觉悟。这是对医生这个职业的道德基本要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给后世提供了榜样。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乃仁术,不可妄自尊大,不可讥讽玩笑病家,更不可唯利是图。

    第三名就是明朝的李时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的著作《本草纲目》,这是他花费一生之精血所著成的本草著作,共载药1892种,书中不仅记载了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还包括药物的生长形态,环境和鉴别,图文并茂,纲目分明,另外还纠正前人所留下来的许多错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此书先后被几十个国家翻译成他国语言并传播到全世界,直到今日,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时珍治学严谨,精益求静,一丝不苟钻研医学的精神是我辈学习之楷模,其他著作如《频湖脉诀》,也是作为医学生入门必学的内容。我也会继续努力,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不断学习新的技艺,刻苦钻研医学,为更多的病人服务。

    如何理解“搏命药师”,为挽救绝症母亲生命而以身试药的行为

    谢邀。

    从专业的角度不支持,毕竟未知药物的药理和不良反应以及实验室数据不是无畏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临床试验来保证它的疗效和安全。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感恩,孩子不愿看到含辛茹苦的母亲在能安享晚年的时候殒命,尽一切力量甚至放弃自身健康,来挽救母亲的生命。

    而我要说的是,可以换一个角度,癌症患者尤其是晚期,痛苦极大,需要的是家人陪伴,减轻痛苦,临终关怀。

    搏命药师的做法我能理解,但是不提倡。

    欢迎各位朋友提出自己看法!多谢🙏

    艺高人胆大,肯定有扎实的医药知识,如果是啥也不懂的人去试药无异于找死,懂医药的人去试药,是有一定的风险,但出了问题他自己也会在第一时间给自己急救,类似于李时珍尝百草,风险是有,孝心也是伟大的。

    在百度上看了"搏命药师"的仁兄的故事,几年中母亲因晚期卵巢癌在医院经历了四次手术,五十多次化疗,花费80多万元,2016年6月医生建议放弃治疗。 被下“死亡通知书”的徐家两兄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自学成医,冒着风险自制抗癌药。 两兄弟日以继夜为母亲研制抗癌药,希望奇迹会出现,但母亲最终还是在十三个月后离世。

    徐氏兄弟这种为救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采取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从中西医角度来看癌症,癌症是果,并不是病因,因此围绕去除癌症细胞的西医方法(包括多数靶向药,包括基因治疗)绝大多数是缘木求鱼,这也是为母亲治病花了80多万元无功而返的原因。

    妇女卵巢肿瘤从局部看卵巢局部长时间气血不畅而引起的,从根本上应与肾上腺功能失调有关。

    长时间的西医药物治疗给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患者往往是体质湿寒,血液脏而血流不畅。而自制的抗肿瘤药将会加重这种趋势,进一步加重肝脏及肾脏的负担,从而走上不归路。

    患者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调节自已的阴阳气血,并全面营养,平时注意下腹部保暖,再结合西医的内分泌干预,才能可能让患者有康复的可能,或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

    肿瘤是病灶,但不是病因,病因不除,病灶何以消失?而西医化疗或手术只是针对肿瘤细胞开展,术后生存期不长是必然的。即使手术除去病灶,病因不除,复发的概率相当的高。

    耗时二十七年,李时珍是如何撰写《本草纲目》的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嘉靖年间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李时珍的父亲是个医生。他给穷苦的病人看病,从不计较诊费。在父亲的影响下,李时珍幼年时期就立志要做一个好医生,为劳动人民后健康服务。青年时代,李时珍就立下志向,要重新编写我国古代的一部药物学“本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李时珍与装神弄鬼的道士、与昏庸透顶的楚王、与太医院腐朽的官僚展开了斗争。他阅读大量的古书,访问民间的土方,到荒僻的深山里采药,最后,将大堆的材料整理编写,前后足足花了27年,终于写成著名的《本草纲目》。这部一百多万字的著作,记下了1,892种药,药方11,000余条、插图1,160幅,在当时可说是集成我国中药的大成,不仅汇集了以往各药学著作的精华,也对过去某些药书记述错误及不真实的资料和结论作了一些纠正和批判。

    该书成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这部书很早就被译成了许多国家的文字出版,是研究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李时珍亦被列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之一。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

    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有它的前后果。李时珍(1518——1593),24岁随父学医,刻苦精研医药典籍,在实战中迅速掌握了诊疗技术。

    李时珍通过十多年医疗实践,医术高超,闻名遐迩,因治愈武昌楚恭王朱英俭其世子暴疾,被楚王推荐到朝廷做太医判。浩瀚的皇家藏书开阔了李时珍的学术视野。他淡泊于名利,厌恶官场腐败,在太医院任职一年多,便辞职返乡。

    李时珍在研读以往的本草中,发现以往的本草存在不少错误、重复、遗漏;有些药物形态、功能很混乱,认为本草关系病人性命,曾五次上书朝廷,建议官方组织修订本草,但均未得到重视。于是,决定以个人的力量“奋编摩之志”,重修本草。他于1552年,殚精竭虑,呕心呖血,筚路蓝缕。经过27年努力,终于在61岁(1578年)时,完成了光耀千秋的“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

    在这27年间李时珍先后到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广东等省长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采药,向沿途经无数山川、江河沙滩、海边岛礁等地区,虚心向当地药农、猎人、渔夫、农民、樵夫、药工、捕蛇人、药商等内行人求教;他深入民间虚怀若谷,躬亲实践,求得真知;他参阅各类医药书籍八百余种,修正以往本草的某些错误;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以惊人的毅力编写成功这部医药巨著。被誉为“东方医药学巨典”。后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国文字,享誉世界。

    他在这27年编写岁月中,有许多巧识药性的动人故事。选择部分介绍给广大读者。

    1、他为了搞清楚穿山甲,亲赴蕲州深山寻找,并剖腹查验证实它善食蚂蚁,并详细介绍了穿山甲生活习性和功效,并增补了通经脉,下乳汁的记载。

    2、他巧治蕲州张府少爷斑鸠肉中毒,用大剂量生姜力起沉疴。

    3、他亲自到武当山釆集并亲尝+++曼陀罗,详细记载形状、用法、剂量、毒性、单方等。

    4、他深入蕲蛇活动的山区,请教捕蛇人,了解该蛇的生活习性。他亲自去捕捉蕲蛇并予研究,记录下蕲蛇的功能与应用。

    4、他亲自进行“药理学试验”。他通过自己尝试或用于病人以及通过简单的物理试验(在当时难能可贵),得出真知,因而药效得以肯定。①、他用牵牛、楝实治疗肠道急症收大效,证实可用于急腹症。②、他苎麻叶试验化猪血成水,证实苎麻叶可化人体淤血。③、他凤仙子煮鱼刺后酥软,发现该药有透骨软坚作用。④、他发现生姜、大蒜、胡椒久食易生发疮,患目疾,奉劝后人不可多食。⑤、他用银杏仁捣烂擦器皿可祛除油腻污垢,证实银杏有很强的除痰浊作用。⑥、在诊病中发现病人误用甘遂与甘草同服致死,证实甘遂确实反甘草。⑦、吃胡椒生燥热伤目,服用绿豆汤即平息,证实绿豆可制约胡椒辛热之性。⑧、巧用香薷治顽固症,证实香薷不仅只是祛暑发解,还有很强的利水功能等……。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16部。共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方11096首,插图1000余幅,并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从微至巨,从贱至贵,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这些基本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尤其对植物进行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这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接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可见在四百多年前是何等先进。

    《本草纲目》涵盖了有关植物、动物、矿物、冶金、地质、化学、农学等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被誉为“东方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三易其稿,竭诚尽智,精益求精。1590年,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欣然作序,赞颂李时珍是:“北斗以南一人”。作序:“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玆岂仅以医书靓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

    李时珍被国人誉为“药圣”,当之无愧!在他诞辰500年之际,人们无比崇敬这位明代的著名医药学家,他的功德将名垂千秋!

    明白了吗?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一叶轻舟85将为你的咨询解答,感谢阅读和热心赞评。未经允许,不得搬袭。

    【本图片来自网络,首先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刻删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药理学的发展历史人物事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药理学的发展历史人物事迹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时期 选三位你心目中医术最好的名医 你会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