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故宫建筑的历史故事两百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故宫建筑的历史故事两百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北京故宫神话或故事
  • 记录北京故宫历史变化的相光关故事
  • 明清故宫有哪些历史故事
  • 北京故宫神话或故事

    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宫殿的代表,有着丰富的神话和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紫禁城的神话”。传说在古代,紫禁城是一座神秘的宫殿,里面住着许多神仙。皇帝是神仙的代表,掌握着凡间的权力。然而,也有一些故事和传说与故宫的建筑和历史事件相关,如“午门上的燕子窝”等。

    记录北京故宫历史变化的相光关故事

    第一是关于故宫的门槛,当时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依然居住在当时紫禁城的后宫,一切供应还是皇帝的标准,但是也是相当于变相的囚禁。他喜欢骑自行车,于是就命人锯掉了后宫一部分的门槛方便自行车通过,但是老旧的封建思想认为门槛相当于皇族的脸面,但是皇帝的命令也不得不听,所以当时的造办处将锯掉的门槛精心改造,白天可以将门槛取下,晚上宫门下钥了,就把宫门按原样装回去。具体可以搜《上新了故宫》

    第二是关于龙椅。我们都知道乾清宫的龙椅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已经陈旧不堪,在正式故宫开放给游客之前经历过了一次详细的清洗,其实龙椅并不是纯金的,而是以整块的木头雕刻后,上面雕刻繁复的花纹,然后再附上金漆和其他名贵的涂料,最后再做防腐处理,工艺的复杂程度也就加剧了清洗的难度。溥仪在十几年后故地重游,还从龙椅座下掏出了一个养蛐蛐的笼子。

    第三是关于故宫文物南迁。抗战爆发,北平岌岌可危,首当其冲的就是故宫内浩如烟海的文物保护工作。故宫人为了最大程度保护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将所有的瓷器、书画、木制物、珍宝,所有能拿走拿不走的,甚至包括一个重达半吨的石鼓提前半年装箱打包,将文物分三批分别运往台湾、四川等地,分中、南、北三路,历经十四年时间才重新回到故宫。几乎无一损毁。哦,运往台湾的文物一样没拿回来,全留给国民党了……现在都在台北故宫呆着。

    明清故宫有哪些历史故事

    九龙壁的故事

    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北京故宫神话或故事 - 华夏历史

    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

    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

    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他走到壁前,仔细欣赏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龙,从东到西,一条龙一条龙地观看。跟在人群后面的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头上冒着汗,腿有些发软。

    那乾隆来回看了三遍,真是从心里喜欢,连连称赞马德春的手艺高超,并重赏了他五百两银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马德春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要问马德春为什么提着心呀,那是因为他移花接木巧补了九龙壁。

    原来为了补上小工匠摔碎的那片琉璃瓦,马德春费尽了心机。他用了两天两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块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条龙,并在乾隆带着王公大臣前往观看的头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装上,这要是让皇上知道了,就是欺君之罪呀!

    而今你若有机会游览,来到九龙壁前,从东边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有一块琉璃瓦就是当年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您不妨仔细地瞧一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故宫建筑的历史故事两百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故宫建筑的历史故事两百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北京故宫神话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