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故事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古代中国人是从哪一年,到世界各地的
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是人类迁徙的一部分,是从有人类以来一直存在并时时进行中的一个过程,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其动力是躲避危险和追求更好的生活。
大规模迁徙:见于中国史书的,多记载周边民族进入中国,如南匈奴居塞上,北朝大批胡人进入中国,唐胡人居长安,胡人居广州等,有理由相信有对应的中国人反方向迁徙,有个证据,隋炀帝孙杨正道奔突厥,突厥使领当地汉人,万余人;记载中国人在外的,隋炀帝征高丽,百万大军,入塞仅数千,到贞观年间,听闻唐使到高丽,汉人相望于野,不觉于路;战争记载的李陵李绩后人在突厥吐蕃领兵。现代的中亚东干人;唐时云南很多汉人,衣冠同中原,口音不同,当是汉末以来躲避战乱的内地人,推测中南半岛其他地方应该同样存在;等。
小规模迁徙:这种以个人家庭宗族为单位的,少见于史,但确实时时存在。东南沿海,就语言就可看到台湾与福建的联系,进一步与琉球日本的迁徙是可以肯定的;向南,即使是古代航海技术不高的情况下,沿越南海岸通往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的航路也是成熟的,史书记载过印尼曾有中国人称王;西南的青藏高原与印度的交流不绝于史,++小规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至今都有,等。
列举以上,指教。
关于这个问题,我要说到四个人:张骞、甘英、玄奘、杜环。
1、西汉张骞是中国正史记载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朝廷使者,算是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三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途中经过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最远跑到了现在的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张骞是第一位走出国门的朝廷使者,但不能说他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因为张骞走到大夏的时候,看到了出产于中国四川生产的竹杖和蜀布。由此可见,中国的商人比张骞更早跑到了那里。
1、西汉张骞是中国正史记载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朝廷使者,算是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三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途中经过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最远跑到了现在的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张骞是第一位走出国门的朝廷使者,但不能说他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因为张骞走到大夏的时候,看到了出产于中国四川生产的竹杖和蜀布。由此可见,中国的商人比张骞更早跑到了那里。
张骞西域路线图
2、如果说张骞走的还不算太远的话,那么东汉时候的甘英,曾于公元97年的时候,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也就是当时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今天的波斯湾海岸,将要渡海,安息商人连骗带唬,说海上有女妖,愣是把甘英吓住了,折返而回。
3、玄奘,中国人都很熟悉了,西行取经。公元628年,玄奘踏上西行之路,途中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阿富汗、印度曲女城。今天看来,虽然路程不算远,但去的地方超级多。
4、如果说以上走的都不算远的话,那么唐朝的杜环则绝对是中国第一位环游世界的牛人!公元前751年,唐朝军队和阿拉伯军队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境内)这个地方打了一场遭遇战,史称“怛罗斯之战”。这次战役唐军战败,数千唐兵成为战俘,被押往撒马尔罕。其中包括各种工匠,包括造纸工、画工、织女工等。战俘中有一个人叫杜环,他是第一个游历非洲的中国旅行家。他十余年之内游遍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等阿拉伯帝国全境直到非洲。公元762年走水路乘船由广州上岸回国,后来写了本《经行记》的游记书,是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宝贵的记录。
(杜环环游路线图)
再之后,就有了元朝汪大渊、明朝郑和下西洋等等航海家。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1936年,一直对蒋校长不以为然,心怀不满的广西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广东军阀“南天王”陈济棠,逼蒋校长“出兵抗日”。
实际上,两派军阀就是想迫使与他们矛盾重重的蒋校长下台。因为此时蒋校长正在全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剿灭红军才是他唯一的工作重点,谈“抗日”就是与他作对。
一拍即合的两广军阀开始大造声势,各自准备。当时抗日是民心所向,是正义之举,所以两广的部队也要把自己塑造成正义之师。
桂系主抓军队工作的“小诸葛”白崇禧头脑精明,足智多谋,他下令各部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振奋军心,增强斗志。
桂军头号主力第七军,打仗勇冠三军,政治工作也是一马当先,不甘人后。时任军长廖磊得到白崇禧命令后,马上全力执行,他亲自前往各师组织动员工作,每到一处便主持宣誓大会。
第七军打出了“抗日反蒋到底”的口号,而且“歃血”为证,以表决心,“歃血”就是咬破手指吸点血——廖军长也许认为人太多,弄动物血太麻烦,用自己的血方便一些。
这一活动果然使第七军群情激奋,军心大盛。但“反蒋”也让桂军彻底与蒋校长撕破了脸皮。
第七军“歃血宣誓”的行动很快得到白崇禧的赞誉,并传令在全省推广。很快,不仅在部队,连机关、学校都兴起了声势浩大“歃血宣誓”活动。
但活动正在如火如荼之时,被老谋深算的李宗仁泼了冷水,他对白崇禧说:“不能太过火了,事情还没有结果,搞得太大了,没有退路”。
多谋善断的白崇禧经李宗仁一提醒,马上冷静了下来,立刻对“歃血宣誓”活动进行降温处理。
事情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就在桂系全力备战之时,“南天王”陈济棠的内部出了问题。
蒋校长被红军弄得寝食难安,大伤脑筋,但对付地方军阀还是很有办法的,他一手大棒一手金钱,基本上出手必胜。陈济棠正在雄心勃勃地准备“反蒋”时,自己的空军却已经被重金收买,飞进了蒋校长的怀抱,他眼见部队已军心大乱,无法收拾,便远遁他乡,一走了之。
陈济棠一跑把桂军坑了,李宗仁、白崇禧独木难支,根本无法独自与蒋校长抗衡,就在李宗仁埋怨白崇禧搞什么“抗日反蒋”、“歃血宣誓”的嘴上功夫,导致现在无法收场时,蒋校长派人前来谈和。
蒋校长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和军阀们大动干戈,刀枪相见,收为己用才是上上策。李宗仁、白崇禧虽心有不甘,但慑于蒋强大的实力,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军队被改编的条件,无奈唯蒋校长马首是瞻,听从其驱驰。
偷鸡不成反蚀米,颇有戏剧色彩的“歃血宣誓”让桂系军阀得不偿失,“小诸葛”失算了,只不过这次不是在战场上,喊口号、咬手指,都是嘴惹的祸,祸从“口”出,白崇禧只能认栽了。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