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150年前中国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150年前中国历史事件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夏五百年,商554年,周八百载,但为何后来王朝超不过三百年
经常听到有人问为什么我国古代王朝中夏有五百年,商有六百年,周更是八百多年之久,而接下的其他王朝像都在尊守着一个规律一样,都不超过三百而亡,秦十几年、西汉210年、唐289年、虽然北宋加南宋319年,但毕竟是断开了的。夏商周之所以统治时间长,是因为他们是奴隶制国家,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矛盾比封建社会简单的多,就是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奴隶是奴隶主私有财产,很难形成反抗的力量。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封建集权的国家后,朝代的更迭频繁起来,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一,夏商周实行的分封制,诸侯代天子管理天下,向天子负责。天子只实际管辖京城周围地区,各诸侯在地方上权力很大,有谁会去冒险取代有名无实的天子,就像现在的日本天皇一样,有名无实。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帮助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把皇权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皇权对那些有野心的人来说有致命的诱惑力,一有机会就会挺而走险。
三,王朝的兴衰规律,自古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一个王朝的开创者往往是上一个王朝的推翻者,他们汲取教训,改善民生,发展生产,一般都在前几任帝王努力下,王朝走向繁荣富强,而中后期的帝王大多都忘了前朝的教训,安于享乐,王朝慢慢走向衰败和灭亡,虽然中后期偶尔会出现一个中兴的明君,那也不过为王朝延寿了一些年,改变不了这个规律。
总而言之,夏商周的长寿那是奴隶制度下社会关系简单的结果,帝王只是象征,没有那么大的权力。秦统一后的封建集权让帝王成了名副其实的九五至尊,天下人谁不做梦都想当皇帝,加上王朝的兴衰规律,王朝前几任帝王都很贤明,中后期开始享乐,开始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盘剥百姓,最终王朝走向灭亡,被别的王朝代替,就这样循而往复几千年。
抛却先秦时代,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之后,历代王朝都不超过300年,西汉215年,唐朝290年,明朝277年,清朝就算加上后金时期,也才296年。为什么就没有超过300年的王朝?
封建王朝的更迭是有周期性的,有时候时间短,50年不到,有时候时间长些,超过200年。可是,封建王朝为什么会更迭呢?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的矛盾冲突。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冲突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主体是农民,老百姓向往的理想生活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但是往往并非如此,疾病、战争、灾害、赋税等等,都会让农民破产,失去土地,从自耕农变成佃农。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逐渐转到少数人手里,这是封建社会一个无法避免的情况,叫做土地兼并。
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发动起义,经过农民起义的冲击和洗礼之后,王朝更迭,土地得到重新分配,于是农民又得到了土地,因为生产关系没有变化,所以这种矛盾依然存在,随之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
自秦朝起,中国王朝就希望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制度,秦始皇通过郡县制做到了,中央政府可以直接向每个农民征税,这种集权方式确保了稳定的税收和强大的动员能力。可是随着土地兼并,中央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和税收,随着利益越来越大,地方上的豪强则隐瞒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豪强实力越来越大,而中央实力则越来越弱。如果中央要强行重新丈量和划分土地,清查人口,夺回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权,是否可行呢?王莽会告诉你,不可行。只有一个办法,来一场毁灭,重新洗牌,这就是王朝更迭。
有意思的是,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就会诞生出一个稍微长寿的王朝,王朝寿命与起义规模及深度成正比,比如秦末农民起义之后的西汉,王莽末年农民起义的东汉,隋末农民起义的唐朝。但是这些王朝都没能超过300年,可能300年就是矛盾冲突周期的最大值吧。
您好,我是头条小蜗,关于为何没有超过三百年的原因,我的答案是土地和民心。
在中国没有奴隶社会,中国从黄帝开始就出现的分封制,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而秦始皇开启了郡县制,终结了分封制。而正是因为此,才会出现后世王朝时间的差异。
严格来讲夏商周是一个时期,三个朝代的建立者都是一家人,是黄帝的后人建立的,祖姓都为“姬”。可以将三个朝代加起来算,那就是一千八百多年,也可以分开算。这个和现代的“英国女皇”和“日本天皇”差不多,如果秦始皇不改革,也许中国的帝王还是那么一家人。
而秦始皇改革后,“家天下”就彻底打破了,不再是天子就一定是“姬”姓,而是天子轮流做,今年到你家,明年到我家。虽说也是“家天下”,但是此“家天下”非彼“家天下”。
而由于不再使用分封制,中央集权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君臣错位,所以就发生了很多篡权的政治大戏。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而封建王朝的变更,最大的原因还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而土地就是王朝的根本,新王朝因土地而生,随着世间的推移,也因土地而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就是土地兼并和贫富的差距。
土地兼并造成土地集中于大地主阶层,而农民没了土地,生活困苦,平常年景还勉强生存,但是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也就没有办法生活了,为了生存,唯一的方式就是造反。
在历史过程中,农民起义成功的不多,但是确实推动王朝改朝换代的重要推手,因为一旦旧政权被推到,土地资源也就得到释放,土地有了,生活可以保障了,社会也就安定了,所以往往在朝代变更后的几十年,出现社会繁盛。
而这个王朝时间的长短,还是要看掌权者的能力,王朝的长短,就是控制土地兼并的速度来决定的,这个一个趋势,没有人能改变,唯一能做的就是减缓这个速度,而不能彻底根治,这是封建王朝的基础,不可能不要,只能控制,所以说我们看到王朝开朝的皇帝大多都很有作为,什么“太祖”、“太宗”都是他们,而到了末代,就算如何努力,也难以改变形态。其实也不见得末代帝王就比之前的差,只是大厦将倾,非人力所能阻挡。
还有一些特殊的王朝,时间很短就被推翻了,而这些帝王,要么是能力太强,要么是能力太差。比如秦二世,那就是能力太差,秦始皇留给他那么好的资源,竟然让项羽“复辟”成功,(鄙视他!)
比如杨广,这个就是能力太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才干有才干,但是就是干的事情太多了,结果没有控制住局面,结果后院起火,让自家呢亲戚将身边的小伙伴“陇中集团”给拐跑了,结果成了孤家寡人,王朝由“隋”变成了“唐”,小伙伴都没事,就他惨了。
无论如何,秦朝之前,采用的是分封制,天子是诸侯国的共主,东周之前,天子就是最大的诸侯,是所有诸侯国的老大。而到了东周,就成了小诸侯,谁都可以欺负的主,不然也不会出现“问鼎中原”了,在随后的时间里,成为了名义上的天子。因为天下共主,在强的时候,没人敢惹,在弱的时候大家都不然惹,天子不是谁想换就能换的,所以时间久点。
秦朝以后,那就是看谁能得到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是土地,这就是主旋律,所以变量大了,民心变了,就是换你不需要理由,时间短点也正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150年前中国历史事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150年前中国历史事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