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过年的时候家里有什么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过年的时候家里有什么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春节习俗有哪些
  • 春节习俗有哪些

    说起春节,很多中国独有的过节习俗好像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很多都有趣又寓意深刻,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波春节习俗回忆吧~

    贴门神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写挥春贴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写挥春贴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

    过年的时候家里有什么习俗 - 华夏历史

    贴窗花

    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初四祭拜财神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儿收拾走人。还有一个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祭拜财神也是希望来年年年有余。

    春节是中国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所有讲究的习俗也有很多很多,而且习俗都很有寓意,蕴含了大中华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内!但是,北方和南方又不相同,我是南方人,湖南人,我就说说我们那的过年风俗习惯。腊月二十四就是小年,这一天我们那家家户都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家庭器具,拆洗被子窗帘等,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当天晚上家里的大人们就在商量着办年货!到三十那天吃完中午饭,就准备贴春联了,贴福字等,我们那春联叫做对子!对子寓意丰富,名不相同!还有贴福字,福字要贴在门中间,而且要倒着贴,福到了的意思!三十晚上就是除夕夜,我们那大人小孩都习惯守岁,除夕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有鸡,鱼,肉等等,吃过年夜饭后,最高兴的就是家里的小朋友们啦,因为长辈们要给未满十八岁的晚辈们发压岁钱啦!据说压岁钱能压住邪祟的,初一早上,又是一桌丰盛的早饭,菜中必须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吃早饭前还要到门口去放爆竹,有开门爆竹一说!拜年,初一,大家都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当天下午村里会有各种喜庆的活动,舞狮子,耍龙灯,武术表演等。初二,我们就要去给外婆家拜年啦,初三到初六都是走访亲友!春节食俗,我们那有特好吃的糍粑等!有很多风俗习惯,就不一一列说啦!祝头条的读者,新年快乐,合家辛福!

    当“年”没了“年味”,串亲戚成了流程,城市人渐渐淡忘了中华春节的传统习俗。今天,“刀墓手札”工作室为您精心准备了一份春节习俗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初一 金鸡报晓:在这一天基本不出门串亲戚,家里的直系亲属(多是男方)欢聚一堂。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准备压岁钱,晚辈是不能拒绝的。作为晚辈的您,是不论年龄影响的。

    正月初二 今吠报春:整个春节,是从这一天开始出门。这一天都是串男方家的亲戚,拜年之时,被串的亲戚是要留人安排饭菜的。

    正月初三 肥猪拱门:这一天媳妇要回娘家,女婿去看望老丈人,礼数和礼物都要带齐,不能失了礼数。

    正月初四 三羊开泰:这天灶王爷回来了,全家要恭迎灶王爷回到人间。

    正月初五 艮牛耕春: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同时,全家人要来迎五路财神。

    正月初六 马到成功:正月初六"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又称"穷子"。

    注: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正月初七 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八 顺星散灯花:中国民间传说这一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长辈给儿孙认星星的时候。

    正月初九 玉皇天诞:俗称天公日,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父皇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

    正月初十 祭石感恩:人们把石头和丰收联系在一起,应该是从初十的十音化来。十与石同音。这一天,中国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过去在除夕于这些石器上贴春联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过了正月初十日,则可以开封使用,无所讲究了。

    正月十一 祭奉紫姑: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另外,还有一说法是这一天女方父母招待女婿的,初九给玉皇大帝过完生日后,剩下的食物不要倾倒,留到这一天招待女婿。

    正月十二 搭建灯棚:从这天开始,要为正月十五做准备了,开始搭建灯棚。同时,这一天也有烤柏火的习俗。80年代之前,家家门口烤火,纯用柏树枝叶烧,满街飘着清香,村村炮声不绝。小孩们提前几天,方圆几十里内找柏树枝叶。后来嘛,实在是没有柏树了,现在都烧柴火拉倒。再到现在,鞭炮都放不了,自然也放不了火了。

    正月十三 灶下点灯:并不是正月十五才开始赏花灯,在这一天古代基本上就已经满街张灯结彩了。

    正月十四 临水娘娘诞辰: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拯救难产的神仙)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

    正月十五 上元节: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最后以一首唐诗来做结束,“刀墓手札”工作室恭祝所有读者朋友新年快乐!

    《元日》 唐 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精品,全网总曝光15亿次的优质MCN自媒体)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精品,全网总曝光15亿次的优质MCN自媒体)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是有讲究的,那么,从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开始,爸爸妈妈们就可以做准备啦,给孩子讲一讲相关习俗,并带着孩子按着习俗度过一个意义非凡的春节吧。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人间,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才会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民情,民间便有在这一天送灶神的说法。

    腊月二十四,带着孩子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家家户户都会在年底的时候来一次年终大扫除,寓意除旧迎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求来年清吉。《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扫尘日家务繁重,爸爸妈妈们不妨借此机会,对家务做一个分工,让孩子承担一部分家务。美国曾有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成年后有成就,且过得比较幸福的人都有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他们从小就会做那些看似琐碎的家务。因为家务培养了他们承担责任、踏实做事的品质,这会逐渐内化成一种思维模式,让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想办法去尽力解决。

    腊月二十五,带着孩子写春联。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关于这一天有一个传说,玉皇大帝会下界查++情,看看灶神汇报的情况是否属实,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磨豆腐吃豆腐渣以示生活的清苦。

    到了现代,人们已经不做豆腐了,因为“腐”与“福”发音相似,所以会在这一天贴“福”字,把“福”字倒贴在窗户或者门上,希望福气能够来到自己家里。

    过去,家家户户的窗户都是纸糊的,腊月二十四扫完尘,腊月二十五就糊窗户、贴窗花。现代虽然不糊窗户了,但是却窗花、福字和对联的习俗却一直流传下来。

    爸爸妈妈们不妨带着孩子一起亲自动手剪窗花、写对联,体验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比买来的福字、对联要有意义的多。

    腊月二十六,带着孩子走集市。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意思是说这一天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因为过去人们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所以会忙碌着杀猪备肉。

    这一天,爸爸妈妈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一下过年的食谱与瓜果年货等等,列出一份购物清单,然后带着孩子去逛一逛市场,让孩子直接与菜主交流、买菜、购物,体验一下市井生活,同时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与自理生活能力。

    腊月二十七,带着孩子洗衣服。

    “腊月二十七,洗疚疾”。传统民俗中这一天人们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爸爸妈妈们可以放手让孩子帮忙洗衣服,袜子、内衣等小件可以让孩子来洗,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

    腊月二十九,带着孩子下下厨。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按照习俗,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所以二十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发好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

    爸爸妈妈们可以带着一起学习蒸馒头等主食,既顺应了传统文化,又锻炼了孩子的手工,增进了亲子感情,真是乐趣无穷啊。

    年三十,熬一宿。

    年三十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俗称“除夕”,是团圆夜。我国有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的习俗,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守岁、看春晚、话来年,尽享天伦之乐,一派阖家欢乐、其乐融融的景象。

    此外,我国还有初一给亲戚拜年、给小孩压岁钱,初二媳妇回娘家,初三老鼠嫁女儿,初四接灶神,初五接财神,初六……十五吃汤圆等等许多传统习俗,而且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爸爸妈妈们都可以在节日里,把这些传统习俗讲给孩子听,既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又可以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过一个充满趣味而又欢乐祥和的中国年。

    -END-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的时候家里有什么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的时候家里有什么习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过年的时候家里有什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