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精神钱穆读书报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精神钱穆读书报告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钱穆最经典的书籍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国学家,一生著述颇丰,我个人觉得最经典当属《国史大纲》。说下推荐理由:
《国史大纲》是一本通史性论著,成书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钱穆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战火纷飞中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撰写本书时,可以说是生活窘困、物资紧缺、内忧外患,这样的状态使他在写作中贯穿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他指出,“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他也希望抗战中的精英分子能从史纲里汲取力量前行。本书于1939年6月正式完成,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经面试就深受欢迎,成为当时大学的通用教科书,也奠定了钱穆史学大家的地位。2010年该书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获此殊荣,足可见本书之经典了。
读哪些书才能培养出正确的历史观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在历史研究中,每当遇到重大事件时,特别是当事情发生或起起落落时,人们会问: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这件事合理吗?这是不可避免的,还是偶然的?随着更多的问题,研究人员将更抽象地思考:历史发展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历史发展中有没有法律?历史发展有任何目标或目的吗?还有很多。通过这种方式,思维被推入了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哲学领域。可以说,历史观是关于历史世界观(包括宇宙论)和认识论(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属于哲学思维。哲学思想最初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但他们没有在抽象层面上澄清,他们甚至没有考虑过抽象。然而,当他们遇到生活中的特定问题时,他们就不会有意识。做出判断和决定。历史学家也是如此。他们都有自己的历史观。但是,有些问题不确定,不能系统地表达。但是,遇到特定的历史问题时,他们会做出选判断。
历史的概念也被称为“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一般观点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的、是相互限制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是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问题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相反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理想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是历史的唯一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可以积极地抵制社会存在。它指出社会历史是一个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的最初发展。资源;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力军。唯物史观的确立打破了理想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主宰世界的局面,是历史观念的巨大变化。理想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的存在,否定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描述了个体的意识形态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上帝”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何谓正确的历史观呢?所谓正确的历史观,便是唯物史观,即通常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某种程度上讲,窃以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立场,应该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史学领域的反映。因而为要树立唯物史观,读一些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是有好处的,比如《实践论》与《矛盾论》。
可以先看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读这本书会建立你的全球史观。还可以看看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肯定会让你对历史有个不一样的认识。但是这本书不能算是一部历史书,应该是本比较简单的史学理论书。如果对中国历史比较感兴趣,比较建议读黄仁宇的书(反正黄老最后也是加入美国籍了)《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都非常有意思,黄老介绍的历史不会让你去关注今天谁杀谁了,明天谁当皇帝了,这对你没有任何用处,你知道了秦始皇是哪年死的对你有啥用?研究历史要研究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有好多书可以看,但是先建议读这几本,等了解一些了,再读一些难一点的。借用斯莱德的一句话:“我们熟知历史,所以知道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无法直视的黑暗、意料之外的光明。不过,知道这些只能使我们更好地解释现实,并不能使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未来没有什么会必然发生,因为不知道哪只蝴蝶会怎样扇动翅膀。熟知历史,使我们知道人这种动物能干得出什么事来,使我们对未来更有想象力。普通人要么不够了解历史,要么遗忘了历史,于是失去了对未来的想象力。我觉得这句最能说明学历史的意义。
梁启超和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如何认识清代学术的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梁启超应蒋方震邀请为其作品《欧洲文艺复兴史》作序,不料洋洋洒洒写成了五六万字的长文,后来只好另行出版。后来在1920年代初又依据课程讲义写成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先生后来在北大的讲义也整理成了与梁启超作品取名相近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论》,此外,在《国学概论》、《学龠》、《国史大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名著》、《中国历史精神》等作品中也散见钱穆对清学史的论述。以上两位学术巨匠都是研究清代学术史的代表人物,那么这位大师对待清学史有着怎样不同的观点?有哪些区别呢?
钱穆先生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审视清代学术的目光打破了朝代时间的局限框架。他认为清代的学术应该上溯到晚明时期,而此时期的学术是对于宋代“儒学革命”以后宋明理学的批判与逆流。清代学术中在文字语言上缺乏创造,绘画艺术也乏善可陈,而文艺复兴则效法希腊罗马,在美术上颇有进步。清代以后自然科学发展的颓废,梁启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些闪光点均是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见解,值得后世参考。
而钱穆的作品对于梁启超的若干观点给予了批判,首先,梁启超认为清代学术史对宋明理学的“反动”,而钱穆认为清代学术恰恰史继承了宋明理学,“故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也。”认为二者在学术思潮上史一脉相承、不可对立分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目录
第二,对乾嘉考据学派的评价,两人的观点也是天壤之别。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考据学派贡献颇大,认为这些考据学家对于整理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赞赏了清儒研究工作中的“科学精神”。全书近一半的篇幅都在论述考据学派及其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足以见得在梁启超心目中考据学家们在清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钱穆先生认为清代乾嘉学派只知埋首故纸堆,没有实践“经世致用”,将学术目光局限于考证,而其余领域皆不问不顾,这是值得后人反思和批判的。
穿西装的梁启超先生
钱穆先生对于清儒批判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他认为这些士人逃避现实,躲在书斋,屈服于异族统治,使得学术没有在政治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学术成果,在钱穆先生眼中是绝不满意的。当然,这样的评判有其自身认知和时代背景的因素,读者们是否认同,大家自有公论。
参考资料: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论》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论》、《国学概论》
林存阳、王豪:《钱穆先生与清代学术史研究》
(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精神钱穆读书报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精神钱穆读书报告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