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三字成语形容历史人物精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三字成语形容历史人物精神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
  •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

    抛开所有的东西,不去深刻探讨。古时候,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典故,每一个成语都蕴藏了古人的智慧,每一个成语,也能让我们知道古时候他们的创作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其实,不用长篇大论,也不用太深的去细化这个问题。当下我们形容一个人很多都会用上一个成语,而一个成语剖析下来的意思能非常准确的阐述整个人物。所以,我想说的是,每一个成语都有他的故事,无典故不成语,但是大家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先明白他的意思,不能乱用,什么场合怎么样的交流需要怎么用都是需要考虑的,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层都不一样,莫要因为自己一时卖弄文采,造成尴尬的局面。

    乐不思蜀。

    个人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刘禅说的一句真心话。因为在蜀国,他从来都不会把国家安危放在心上,他所贪恋的只有歌舞相伴,美酒锦食。如果没有这些,即使统一天下,刘禅也不会快乐。所以说统不统一华夏,对于他刘禅来说,意义还真不大。

    后来刘禅投降被俘到了魏国,蜀乐在他耳边响起的时候,他似乎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仿佛回到从前,进而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而蜀国灭亡的短暂忧伤,就在这一瞬间被快乐所代替了。

    路过不谢邀!

    历史典故当中的四字成语:图穷匕见。

    荆轲是战国末期有名的刺客,卫国人。他喜欢读书和击剑,后来游历至燕国,便在燕国停留下来。荆轲的深沉好学颇受燕国的著名人士田光的赏识。

    春秋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盛,不断向东扩张,出兵攻掠齐、韩、魏、赵乃至南方的楚国,眼看快要轮到燕国了。燕国是个小国,势单力薄,面对秦国的严重威胁,君臣上下都十分担心国家的命运。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国家,决定刺杀秦王。太子丹在田光的推荐下,派勇士荆轲带着樊於期(因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的秦王仇人)的人头和燕国准备割让给秦国土地的地图作为见面礼,而在地图中藏着一把非常锋利的匕首,准备在献地图时伺机刺杀秦王。

    荆轲到了秦国之后,秦王在王宫接见了他。荆轲首先献上了樊於期的首级,秦王见叛逃到燕国的樊於期已死,心中大喜,因此对荆轲就放松了警惕。

    接着,荆轲向秦王献上了地图,秦王笑眯眯地将地图慢慢展开,当地图展到尽头时,一把闪着寒光的雪亮的匕首显露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荆轲一个箭步跃到秦王跟前,右手抓起匕首,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刀猛刺过去。秦王正伸长脖子想拿起地图来看,这突如其来的袭击使他吓坏了。秦王见匕首向他刺来,连忙躲闪,一使劲,那只被抓住的衣袖竟被挣断了,躲过了致命的一刀。秦王忙中出错,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能拔出佩剑,只好绕着铜柱乱转。后来在手下人的提醒下才将剑拔出来,重重地向荆轲刺去,一剑刺中荆轲左腿,鲜血立即喷涌而出。荆轲又身中数剑,终于伤重倒地。荆轲用最后一点力量将匕首向秦王掷去,可是,匕首却没有能击中秦王而撞在铜柱子上了。此时,秦王下令,卫士们蜂拥而上,将荆轲乱剑砍死。荆轲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名字却永垂青史了。

    “图穷匕见”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终于暴露出了真相。

    三字成语形容历史人物精神品质 - 华夏历史

    误传千年的成语——两肋插刀

    秦叔宝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好汉,他脚踏黄河两岸,锏打山东六府,威名赫赫。没有发迹之前,曾在本地县衙当差。


    (秦叔宝)

    有一次,县太爷接到朝庭指令,要缉拿境内“响马”要犯,就派秦叔宝带领捕快实施抓捕。

    所谓“响马”,就是绿林好汉,草莽英雄。

    他们劫富济贫,替天行道,遇到官府围剿、生死攸关的时候,就会发射手上的一支穿云箭,声闻数里,然后千军万马来相救,便可杀出重围。

    秦叔宝结交的江湖朋友中,就有一些“响马”英雄。

    秦叔宝为搭救朋友,先派人暗中通知被通缉的朋友躲避,在抓捕途中,故意带领众捕快走岔道。

    最后,抓捕行动失败,秦叔宝受牵连险些丧命。

    而岔道口附近的村庄就是“两肋庄”。数年后,秦叔宝又为搭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

    又路过了“两肋庄”。 在岔道想起了要去看望妻儿,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

    犹豫片刻,最终还是为朋友,毅然决然地去了登州。

    (岔道啊,朋友太多,奈何!)

    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叔宝的义气深重,后被说书人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说书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流程中,添枝加叶、借题生发、 艺术再创作。

    “两肋岔道”的“岔道”谐音“插刀”,最后演化成“为朋友两肋插刀”。

    在自已的两肋上插上两把刀,然后到街上去逛两圈,明晃晃,晃瞎人眼,方体现出对朋友的豪情义举。

    后来有人把背叛朋友戏称为“为了保住自己两肋,插朋友两刀”。

    鲜血淋漓的成语——染指于鼎

    春秋时期,刚继位的郑灵公就因为一鼎“鼋汤”,被臣子杀死。

    郑国大夫公子宋、子家一起去见郑灵公,路上公子宋突然“食指大动”,便对子家说,我能占卜到等会就可吃到美味。

    (食指大动)

    到了宫殿里,刚好看到郑灵公的厨师在宰杀楚国献上的一只“鼋”,于是相视而笑。

    郑灵公看到便好奇地多嘴问了一句,子家便把公子宋食指大动的事情告诉了他。

    郑灵公听到后不动声色,他故意把所有地士大夫都叫来,一起分享美味。结果每个人都分到了汤,独独就不给公子宋。

    公子宋觉得大丢面子,于是大摇大摆地走到了汤鼎前,伸出手指,伸入鼎中,再放入嘴中蘸食鼋汤,扬长而去。

    这就是“染指于鼎”典故的由来了。 郑灵公大怒,公子宋丢了面子,于是暗地里都想除掉对方,结果公子宋技高一筹,郑灵公死。

    苦哈哈的成语——铸成大错

    唐末年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镇不住手下的牙兵,而这些牙兵,也想杀死罗绍威。

    罗绍威便请当时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派兵前来镇压。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朱温一代枭雄,便把军队扔在了魏博,让罗绍威帮他养兵。

    真是“吃他娘,喝他娘,朱温养兵不用粮”啊。为了送走这一座瘟神的兵,罗绍威花费掉了魏博屯积了好几十年的军资物资,算起来都有百亿钱以上。

    (魏博节度使)

    朱温吃得脸肥耳朵大,就把兵收回去了。

    等到宣武军走了之后,罗绍威看向一个个空荡荡的库房,痛自肺腑地捶胸发出哀叹,“聚六郡三十四县之铁,不能为此错也!”

    把六郡(魏、博、相、卫、贝、澶六州)三十四县的铁收拢起来,都不能铸造成这么大的一个“错”啊!

    后来这句话就变成了“铸成大错”的四字成语。

    七字故事成语——画龙画虎难画骨

    相传庄生具有一身法术。这一天他外出归家,路过一片新坟,却见一美貌女人在用着一把扇子,边哭边往新坟猛扇风。

    庄子见之大奇,便上前去问为何如此?

    可是新坟难干, 妇人便迫不及待地拿了扇子来扇坟。

    庄子见其可怜,便接过妇人手中扇子,猛扇两下,坟头的土便干了,女人于是千恩万谢而去。

    (庄生扇坟)

    庄子回到家之后,便把这个故事讲给她的媳妇田氏听,田氏听后大骂这个女人的无情。

    她媳妇一听就不乐意了,于是大骂庄生。

    庄生无奈,便道,“我没有说你,我只是感叹生前总说千种好,死后哪有百日恩而已。”

    田氏大怒,说“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

    庄子不发一言,当晚便离世而去。

    他媳妇一阵痛哭之后,便为庄子收了尸,装到棺材里,按当时的习俗,妻子要为夫守灵七七四十九天,方能下葬。

    苦守五天之后。

    恰巧,一个玉面公子带着一老仆上门借宿。

    看到书生面如满月,此时的田氏早已心猿意马,便有了托付终生的意思。

    当晚,正待花烛洞房燕耳之际,玉面书生突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地。

    老仆赶来,大呼不妙,原来此书生原乃一王子,经常犯这个病,便要服用死囚的脑髓才能救之。

    但此时出门在外,哪有死囚?田氏眼中一亮,死人的脑髓何如?

    老仆赶紧答道,“死不超七日便可!”

    于田氏轰隆隆地冲出门,拿了一把斧头,劈开了庄生的棺材板,却见棺中的庄生突然惊坐起。

    (专家说是这把斧)

    庄生看到田氏手上的利斧在夜间暗闪寒光。

    于是,拍棺而歌:生前个个说恩深,死后人人欲扇魂。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歌罢,取火,屋宇俱焚,连棺木皆化为灰烬,从此骑上大鲲,遨游四海! 一代道家宗师真人由此诞生。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字成语形容历史人物精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字成语形容历史人物精神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三字成语形容历史人物精神品质